□□本报记者 杨丹丹 吴佩
“以前庄稼有毛病了,俺们想找个农技人员帮忙看看,得先过乡政府大门,爬楼才能找到他们。现在,农技中心搬到了闹市区,有专门的综合服务大厅,宽敞亮堂,不但俺们进出方便,而且农技人员还能面对面指导服务,真是太好了!”正是农忙时节,记者来到安徽省凤台县,走进该县丁集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田学超细数起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带给他的好处。
自2007年起,安徽省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建了“县办县管”的模式,即通过实施以国家和省的投入为主,县的管理为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建立县、乡两级公益性组织结构和村、户两级服务网,构建垂直管理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如今,全省105个县(市、区)都已全部完成了改革任务,“县办县管”模式正逐步打通了安徽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三权归县”,农技站与农民“零距离”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向记者介绍说,为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顺利进行,安徽省首先细化、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本职工作得到了“归位”;同时实行“县办县管”,使人、财、物“三权归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办公场所,改善了农技推广“无钱打仗”的情况。
张华建说,与原来农技推广站由乡镇管理相比,“县办县管”要求各地建专门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厅,既为农技人员搭建了服务的阵地,也推翻了束缚农技推广的“樊篱”,拉近了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距离。
在凤台县丁集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二层的办公楼算得上整个集市上的“标志性建筑”,一楼的咨询大厅内安放着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大厅一旁还设有农资展示、农种展示、标本展示柜台;二楼则设置了检验室、培训室,电脑、检测仪器等设备一应俱全。“原来,我们在乡政府办公,农民们找我们不方便,我们也经常被调去参与低保、计生等工作,农技推广反而成了副业,与农民有距离;现在,我们在闹市区建服务站,随时能为农民服务,特别方便,农民们跟我们也变得亲近了。”丁集乡农技站工作人员桂永感慨道。
如今,像丁集乡这样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已遍及安徽各县,凤台县投资260多万元,实现全县每个乡都有农技推广站;淮南市投入200多万元用于乡镇站建设补贴。一些服务中心甚至还综合了农水、林业、水产、植保等多个服务功能成立综合站,农民们只要去服务站,一趟就能解决多个技术难题。
目前,全省243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县管2061个,占85%;以乡镇政府管理的农技推广机构,多为水产、水利、林果、茶叶、蔬菜等农技推广机构。
“强身健体”,农技推广员一才多能改革后,安徽省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9729名,队伍稳定。但平均到每个乡,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仍极为有限。安徽省认为,“县办县管”模式不但要培训农民,更要培训和管理农技推广人员。
张华建说,安徽省根据当地农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规定每个农技人员必须为10~20个示范户进行入户指导,随时接受农业部门和农民的考核;同时,农业部门定期对农技人员开展学历提升、短期技术培训、推行继续教育等活动,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财政保障,也逐步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和工资问题,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强身健体”后,农技人员一才多能。“现在农民有什么问题都来找我们,对我们特别信任。”蒙城县白杨林场农技推广员陈友祥说,白杨林场农技推广站共有3个人,承担着全乡2万多人的农技推广服务,他本来是学种植的,通过培训学习,如今,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了农机、畜牧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方式多样,农技创新服务引领致富路
蒙城县许疃镇许疃村养殖户李之发也是在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指导下,掌握了养猪的发酵床技术,辐射带动全村30户农民成为了养殖大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1/17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