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养住人,才能做成事


    □□本报记者曹茸

    8年前,以“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提高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指导思想的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拉开帷幕,广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被推到了兴废存亡的关口。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如何定位?推广队伍何去何从?在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带动下,以武穴市为代表的湖北省近八成县市推行了“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派出制”管理模式,现如今,农技队伍稳定了,服务效果提高了,政府农民满意了。

    要不要“养人”,关键看农民需不需要

    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伊始,武穴市没有像其他县市一样推行“委托服务模式”,而是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在武穴市看来,要不要“养人”,关键看农民需不需要。时任武穴市副市长的吴智国告诉记者:“武穴农业比重大,有50万人靠农业吃饭,农民说最需要的就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散了,到哪里去找人呢?所以,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保留农技推广队伍,拿出56个事业编制,96名农技员实行竞聘上岗。”

    就这样,武穴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派出制管理模式。近年来,“资质认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和“合同管理、多方考核、绩效挂钩”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同时,还建立了农技员包村联户制度,承诺农民有求必应,构建了“专家+基地+技术员+示范户+农民”的农技推广网络。

    “农业部门是实在单位,农技员就像亲人一样。白加黑,雨加晴,不吃不喝不扰民,一个电话就上门。”武穴市石佛寺镇机车下村示范户陈志兵深有感触地说:“当上示范户后,我在村里的威望高了,儿子找媳妇也好找了。”

    实践证明,“派出制”管理模式不仅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更让农民享受到了优质科技服务。可以说,武穴市为湖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树立了一面旗帜。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原副主任李立秋曾撰文指出: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而言,“养人”的目的就是履行公益性职能。有些领导提出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要由“养人”变为“干事”,是指推广队伍中庸人较多,政府的投入绝大部分被“吃”光了,没有“干事”的钱;要精干队伍,使能干的人既能养住,又能把事干好。

    告别“无钱养兵,无钱打仗”历史,农技员“比以前忙多了”

    湖北省“派出制”管理模式对农技员实行的是合同管理,农技员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怎么奖惩等,在合同中都有明确规定,通过实行量化考评、绩效挂钩的方式,农技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大为增强。

    石佛寺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廖继雨告诉记者,该中心聘请了20名种植大户和村干部作为行风评议员,监督农技员的工作,每年分两次打分,打分结果与奖励工资挂钩,占30%比例。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新机制实行以来,“混日子”的人混不下去了,绝大多数农技员由过去“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还有不少农技员为方便农民,采取早晚入户、雨天入户的方式,服务态度有全新转变,服务效果也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农技员收入水平也有了稳定保障。2008年以来,湖北省级财政按全省每个农村人口15元的标准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省市县投入农业技术服务经费每年有6.9亿元,已够养人、养事之需,结束了农技推广“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历史。据调查,乡镇农技员一般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是改革前的1~2倍,与县级农业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大致相同。

    示范基地筑巢引凤,产学研实现一体化

    除了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建设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

    武穴市花桥镇试验示范基地占地300亩,8月19日,气温近40摄氏度,记者见到几名大学生正在田间测定水稻氨排放和叶绿素。华中农业大学生态学研三学生张枝盛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每年水稻生长期我们都在基地,利用先进的仪器和基层农技员一起做试验,再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出有用的技术来推广。”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才有意义,科研应该来源于田间,应用于田间。”张枝盛自豪地说,“2009年,我们研发的水稻固定厢沟双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生长期 定位 科技服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