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宽言
据报道,在重庆火车北站,该市江津区西湖镇青泊村7社村民刘兴海拨打新闻热线说:“我实在没办法,才借了高利贷给孩子交了大学学费,可我现在还起来很吃力!”
看了报道,笔者心情沉重,刘兴海供女儿和儿子上大学都是借高利贷。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不是表示,贫困学生上大学“一个也不能少”吗?地方不是有助学贷款吗?为什么刘兴海还要借高利贷?须知,助学贷款是无息贷款,而高利贷可是没完没了的“还债”。正如刘兴海所担心的那样:“高利贷利滚利,会让欠的账越来越多。”
明明有助学贷款,刘兴海却不申请助学贷款,非要借高利贷?实则折射出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助学贷款工作做得不到位。试想,面对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助学贷款工作为什么不能做得更超前一些、更主动一些?如果有关部门先摸底,列出需要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然后由助学贷款发放部门主动上门服务,还会出现借高利贷送孩子上大学的事吗?
谁都知道,民间借高利贷只需一个中间人,不需立字据,十分方便。而申请助学贷款既要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开这个证明,又要再填那几张表,对城里人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民。造成刘兴海失去耐心而借高利贷就不难理解了。试想,如果申请助学贷款时,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农民,简化手续,主动服务,刘兴海会借高利贷送孩子上大学吗?
当然,刘兴海借高利贷送孩子上大学的深层原因就是大学学费太贵。像三本仅报名费一年就是万元以上,相当于贫困家庭两年的纯收入。加之,大学毕业后就业难,于是,有些农民不再坚持“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观念了,有的开始认为“上大学是个亏本的买卖,“因教返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越来越多。于是,既盼孩子考上大学,又害怕孩子上大学,成了贫困家长普遍的纠结。
助学是政府的分内之事。“让每一个想上学的孩子上得起学”不应是一句口号,更是对孩子们庄严的承诺,是一个地方对文化的向往,对人才的尊重与召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17/17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