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盘钢
近年来,上海奉贤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科学制定并实施奉贤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纲要。在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通过组建“田头研究所”、“田头学校”和“田头超市”,促进产学研、农科教、产加销一体化。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0家,销售额连续5年占全市合作社销售额的40%以上,辐射带动近7万户农民和80%以上的种养面积。去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80元。
奉贤区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村、镇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把每一片粮田、每一片菜地、每个养殖场都纳入镇、村农业管理者的服务之中。
建立“3+2”镇农业服务体系
奉贤区为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根据上级要求,在乡镇设立农技推广站、动物疫病防控站、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基础上,该区对其他涉农工作进行归口、整合,增加渔政水产站和综合管理站,即所谓“3+2”模式,这五个“站”全面担负起全镇的农业从生产技术到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管、服务。
奉贤区对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按照“3+2”(五站)配置加以明确和细化,包括:本镇农、林、牧、副、渔、菜的发展规划、年度目标和实施举措,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产销服务,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等。
奉贤区农委主任吴四军介绍这一做法时说,这从根本上理顺了基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全区现在有400个农民身份的专职监管员奋战在第一线,在农民需要技术帮助时,他们是辅导员,在农产品生产和上市过程中他们是监督员。
奉贤区还在每个村设立了村级农业服务站,负责人原则上由村委会成员兼任,为提高村级农业服务队伍整体素质,鼓励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骨干或“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级农业服务站工作。
该区全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考核联动机制,镇级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考绩档案,将“五站”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提供公共服务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年终区对各镇农业百分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待遇落实使监管员“全神贯注”
奉贤区各镇设置的“五站”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费供给,装备保障以及人员经费由镇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人员工资待遇享受镇级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同等水平
村级农业服务站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区、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奉城镇是全区最早设立“3+2”模式的镇,据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福林介绍,每一千亩耕地设一位监管员,全镇6.6万亩有66位,他们归村农业服务站管理,另外还有16位动物疫病防疫员管全镇大大小小446个畜禽场。他们每人全年的收入从2万到3.5万元不等,全部由政府“埋单”。
奉城镇动物疫病防控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镇动物疫病监管员金玉敏,他今年近60岁了,自从干上这一行后,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他说:“每头猪必须有标识,这是猪肉安全追根溯源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是我的职责,一个月有近3000来块,要对得起这份收入。”
促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奉贤区创新镇、村农业管理机制,促进了农产品安全,该区树立为市民提供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在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全区创建国家、市、区标准化示范田136个,经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有88个,其中“奉贤黄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玉穗”葡萄、“碧海金沙”白对虾等9个农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青村镇以质量打响的“锦绣”黄桃,坚持标准化生产,在上海市场知名度颇高,进入超市、大卖场,8000亩黄桃,亩均产值超万元,黄桃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14/17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