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蒙集村:机编苇帘圆“富梦”


    □□本报记者张国凤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9月初,记者在宁夏六盘山区震湖乡蒙集村村民王生明家中,看到了《木兰辞》里描写的编织景象:将芦苇秆放在编织机上摆放整齐,用脚踩动梭板,联动的两个编绳轱辘上下交叉运动,编绳便将芦苇秆紧紧绑住……如此循环往复,1小时左右的工夫,一张芦苇帘子就编成了。

    蒙集村地处震湖岸边,周围生长着600多亩茂盛的芦苇。“这笔老天爷恩赐的财富,我们真正利用起来,还不到10年工夫。”村支书蒙儒勇告诉记者。过去,虽然这里有手工编制苇帘的传统,但销售不出去。2001年,蒙儒勇他们出去考察苇编市场时发现,一条成本只有7元的芦苇帘子,在市场上能卖到15元左右。回家后,村里开始组织村民从事苇编,村支部统一负责销售。

    然而,手工编织工效低。2008年,一位村民在中宁县看到稻草编织机,灵机一动,画下样子,拿回震湖乡。乡里的铁匠再三琢磨,竟然自己制作成了“苇帘编织机”。机器编织苇帘速度快,质量好,还节省材料。经过几年发展,248户人家的蒙集村,已拥有140多台编织机。编织的苇帘不仅热销西吉、固原,就连甘肃会宁、静宁、平凉等地的客商也纷纷前来收购。

    如今,蒙集村的芦苇编织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该村苇席编织一年入账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几年前的900多元,一路攀升到2600多元。

    村民王生明身有残疾,家庭无经济来源。搞起芦苇编织后,年收入3万多元。老王告诉记者:“凭着发展苇编,两个儿子娶上了媳妇,去年还盖了两间大瓦房。”今年3月以来,他已经编了340多张帘子,纯收入1万多元。

    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市场需求拉动了芦苇原料价格,原来按堆卖的芦苇,如今按斤销售。村民蒙培朋发展20多亩芦苇地,仅原料销售一项,一年就收入3万多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芦苇 木兰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