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新疆精河县质检人员的监督下,该县枸杞交易市场的经销商,
正把枸杞干果装车运往内地。 田雪梅摄
□□
程海
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新疆精河县,是野生枸杞的天然分布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精河县委、县政府接力发展,从战略高度把“精河枸杞”做成了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2010年,全县12万亩枸杞的干果总产量超过1.3万吨,出口量超过8000吨,总产值超过4.2亿元,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占总收入的15%以上。20万亩耕地多为瘠薄戈壁荒滩、枸杞面积达7.5万亩的托里乡,2.3万农民的人均枸杞纯收入超过4000元。
精河县作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东大门,古为丝绸之路北道重镇,现今仍是北疆交通要冲,是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枢纽。辖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全年无霜期170多天,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约100毫米,蒸发量3900毫米,耕地总面积65万亩,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
枸杞有“红玛瑙”之称,具有补肾、养肝、润肺、明目等功效。《本草汇言》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的“精河枸杞”,独具色鲜、粒大、皮薄、肉厚、味甘、爽口、富营养等特点。其含粗蛋白11.03%、粗脂肪3.15%、糖分47.4%,富含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
据博州林管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郭江平介绍,精河县自古就有野生枸杞,多散生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和戈壁荒滩。人工栽培枸杞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达到上万亩规模,8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90年代初,由于瘠薄戈壁地种不了棉花,农民大多栽上枸杞,全县规模快速扩大,1995年达到7万多亩,之后因价格波动面积跌宕不稳。2008年,州、县两级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种植面积在2009年增加到了10万亩。
郭江平说:“‘精河枸杞’同我国多数中药材一样,价格总是处在连年飙升后大幅下滑,又再度上涨的不稳定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商人纷纷来疆收购中药材,使‘精河枸杞’价格连年上涨,1989年每公斤枸杞干果产地售价攀升到了25元,之后便一路下滑。1995年又增长到了12元,但2000年再度跌至七八元钱,经过几年的缓慢上扬,2005年升至14元,近两年涨幅较大,去年每公斤枸杞的交易均价已增至40元左右。”
为实现枸杞价格的相对稳定,保障种植户持续增收和产业长远发展,精河县采取了修建枸杞交易市场、发展龙头企业、召开枸杞交易会、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加大宣传推介等一系列举措,使“精河枸杞”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在近日召开的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上,签订了15个合作项目,协议金额合计超过5亿元。
精河县委书记尤占军表示,他们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财力,修建了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集加工、检测、储藏、包装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商贸洽谈于一体的枸杞交易市场,吸引了150余家外地收购商常驻精河,培育了年销售枸杞100吨以上的运销企业68家、专业经纪人3000多名,形成了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以经营户为补充、以外销网点为辐射的“精河枸杞”营销体系。
与此同时,该县还引进并扶持发展了5家较大规模的枸杞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全县合计发展了4万多亩订单枸杞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出了精品枸杞干果、枸杞酒、枸杞浓缩汁、枸杞色素、枸杞多糖和枸杞叶茶、枸杞粉胶囊等3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及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在5家深加工企业中,做得最好的当属新疆鸿锦实业公司。公司总经理戴旭升说,2006年,在县里的引导下,他们改造完成了县供销社所属小型集体企业,新增1500万元股金成立了鸿锦实业公司,专门从事枸杞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江苏、湖北等省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去年实行销售总收入3000万元。该公司还以同枸杞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上浮价格、高出市场价10%的合作方式,发展了标准化枸杞生产基地2.5万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8/17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