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玉琪吴佩)如果家里有几亩地,自己外出打工顾不上种,又不想流转给别人,可以将土地从种到收,全程“托管”。打了粮食卖了钱,扣除托管费用,收入全归自己。这种“农田托管”新模式在江苏省睢宁县兴起一年来,受到农民热捧。
“农田全程托管,是指农户支付一定的费用,把农田交由合作社统一耕种,最后收成归农户所有。”县农委主任胡居春向记者介绍说。
“农田托管”这一模式的直接好处,就是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后“空巢”村谁来种粮的问题。在安庆镇杨圩村,记者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的身影,60多岁的老支书黄广义告诉记者,杨圩村全村3400人,有近2000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其中70多户举家外出。这样的“空巢”村,在睢宁县很普遍。据胡居春介绍,睢宁县56.7万劳动力中有30万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就地转移,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20万人。这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高效农业,真正种粮食的少之又少,多为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妇女。
如何在劳动力紧张、且无需土地流转的情况下,解决当前种粮难题?去年以来,睢宁县在杨圩村、杜朱村、大吕村等8个村尝试推行农田全程托管经营模式,由睢宁大自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四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平安农机合作社、绿农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户达成协议,就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开展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防虫害、统一收割、统一出售等农田保姆式全程服务。这种经营模式在保留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不变更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地的连片耕种和规模集约生产。
陈继保是杨圩村村民,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8亩稻田全由夫妻二人耕种,显得力不从心。去年,他把8亩稻田全部交给睢宁大自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秋收后陈继保开始算账,先算成本账:从种到收,如果自己耕种每亩地成本约600多元,“托管”后,算上每亩300元的“托管费”,总成本也就500元。再算收成账:“托管”的8亩水稻亩产超过1200斤,纯收入8800多元,比往年多收了2800多元。另外,过去种田,插秧收割要请人,自家育苗还占地,算起来开销也不少。农田托管后,这些都可以省去。
看到陈继保8亩地种得如此省心,没参加“托管”的农户很是羡慕,纷纷要求参加。黄广义说,去年全村有2400多亩水稻进行了托管试验,今年全村5000亩水稻已经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据悉,全县“农田托管”面积已由去年的4万亩扩大到今年的15万亩。
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的规模经营实现了节本增收。大自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海波介绍说,合作社可以直接从厂家采购良种、无公害农药,比农民自己购买便宜很多;采取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耕种管理效率;推广的良种、统防统治,都为增收增效提供了保障。合作社靠收取托管费用、赚取种子、农药等差价实现利润。
采访中一些合作社社长反映,“农田托管”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设施简陋等困难,希望政府在农业补贴资金、贷款、人员培训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短评
尚需政策再“托”一把
睢宁县兴起的“农田托管”经营模式,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解决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且土地流转困难的情况下土地集约经营的难题,堪称创新之举,值得各地借鉴。
“农田托管”的好处自不待言,这里还是对“农田托管”的经营主体,即专业合作社心存几分担忧。
其一,农民将农田托管给了合作社,同时也把农业经营风险“托”给了合作社,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合作社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这种模式的继续发展。
其二,由于农民和合作社签订托管合同时只预付部分托管费,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周转。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银行贷款又很困难,合作社发展受到限制。
其三,农民将农田托管给合作社,希望得到的是专业的服务,因此,拥有一定的专业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困于人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也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25/17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