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梅本报记者刘伟林
黑龙江哈尔滨市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在粳稻建设、水土保持、促农增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以来,全市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57亿元,投入规模创历史之最,并规划到2015年将农田水利化程度提升一倍以上。
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哈尔滨农田水利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了解,全市现有耕地中有水源灌溉保障的仅为767.26万亩(其中水田706万亩、旱田61.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2%。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数没有控制性工程,现有水库80%为病险库,蓄水能力不强,每年有82.6%的降水白白流走,地表水利用率只有35%。全市70处万亩以上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完好率不足40%。地下水超量开采,水田生产地下水利用率高达74%,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过速。绝大部分旱田基本没有配套水利工程,仍旧靠天吃饭;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283万亩,现仅治理1464万亩,今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全市现有主要涝区26处、易涝面积523.8万亩,近20年来基本没有治理,威胁粮食安全。同时有超过四成的村屯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家、黑龙江省对农田水利建设日益重视,作为粮食大市的哈尔滨也开始调整农田水利建设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哈尔滨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铭奎告诉记者,2011年全市扩稻工程需资金11.87亿元,哈尔滨市不等不靠,积极筹集资金,今年拿出2.37亿元保证工程建设。同时,发动区县(市)及农民自筹,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等办法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为扭转水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围绕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哈尔滨市编制了《粮食增产规划》、《农田水利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制定了《哈尔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和《哈尔滨市新增273万亩水田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全面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格局。
王铭奎说,立足于规划,哈尔滨开始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开展抗旱保灌工程建设,结合“水田五年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4.6万余眼,不仅有力解决了农业抗旱水源不足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而且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经验。同时,开展灌区工程建设,实施龙凤山等五大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工程建设投资34960万元,建设渠首建筑物配套138座,渠系防渗52.36公里。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82处,解决了2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59.3%。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方面,以国家黑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试点工程为重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67.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45.8%,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三年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的指示精神,结合哈尔滨市“强县战略”,哈尔滨市开始全力推进千万亩粳稻基地建设。哈尔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48亿元新增水田273万亩,集中打造全市一个200万亩、三个100万亩水田大县,使全市水田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千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今年年初以来,已经完成投资11.87亿元,新打机电井1493眼、小井678眼,整修渠道667公里,设置移动泵站116处,实现了新增水田面积80万亩的目标,预计可实现增产粮食4.99亿斤,农民增加收入约7亿元。
据王铭奎介绍,到2015年,哈尔滨市将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和坐水种面积1000万亩,新增地表水灌溉水田面积153.69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20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23.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30.17万亩,全市耕地的水利控制面积由现在的1103.11万亩提高到2256.8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由现在的26.2%提高到61.25%,在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水利措施达到年增产粮食26.98亿斤的能力,年增加经济效益13.2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08/17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