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乃会
提起“整地”,很多人会想起“农业学大寨”时的“战山河”运动。如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的规模、质量都超过了“战山河”运动。
一个县耕地面积新增出一个“镇”
7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宁夏北部平罗县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被眼前大片的稻田迷住了。这里的农田田成方、路成框、渠有水、树成行,塞上江南名不虚传。
“这里挨着黄河,这次土地整治主要是解决排涝的问题,同时节约用水。”在项目区马场村的稻田边,52岁的农民谢孝知告诉记者。谢孝知家4口人,有17亩地,全部种了水稻,水稻亩产1300~1400斤。
平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副县长马辉说,该项目区从2009年开始实施,大量的河滩和水沟被整治后,可新增耕地7.68万亩,相当于一个乡镇的耕地面积。
平罗县的项目区只是宁夏整个土地整治工程的一小部分。
2009年,国家批准了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这是继吉林、新疆之后国家审批的第三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该项目投资36.61亿元,建设期为5年,总建设规模为337.8万亩,预计新增耕地78.58万亩,新增耕地率23.3%。
土地整治为生态移民创造条件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按照原贫困线标准,宁夏全区还有1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此。因此,生态移民工作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抓紧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解决移民问题必须有产业支撑,土地问题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土地从哪里来?一是从当地农民的原有承包地划分,二是整地造地。后者是解决移民土地问题的主要办法。
7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同心县王团镇联合村。这是一个1988年成立的移民村,由原南部9个山区村移民聚居而成,因此叫联合村。现在全村3700人,都是回族群众。
在一片玉米地旁,联合村48岁的杨中全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一片沙壤土,只能种植大麦、谷子。2010年3月动工搞土地整治,修了水渠,引来黄河水自流灌溉,当年5月份就种上了玉米。他家5口人,有12亩地,种单季玉米,亩产1700多斤。由于土地整治使种地变简单了,该村近一半的农民能够外出打工。杨中全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全家人均年纯收入4000多元。
王团镇镇长马全宝说,该镇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08年共接收安排了整村搬迁的移民6000多人;2008年之后又陆续接收安排了600多户、2900多人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为顺利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戈壁沙漠造出节水高效农业园
7月17日下午,在中宁县大战场乡项目区,记者看到公路两侧漫山遍野都是枣树林。枣树林里,不时看到散养的土鸡。
据了解,这里以前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个土地整治项目,就是要在戈壁滩上整治出50万亩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土地。记者所看到的是已经建成的10万亩枣瓜间作园,园区的戈壁滩已经被绿色覆盖。
这片新开发土地的经营者是中卫市政府投资的金色年华公司。据该公司经理杨利年介绍,土地整治完成后,栽种枣树,树下种植甜瓜;前期以瓜为主,后期因为瓜与枣树争水,便不再种瓜。整个园区都采用滴灌的节水灌溉模式,每亩地每年限制用水量为70吨。
离开大战场乡的戈壁滩,记者又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区,这个示范区里有很多大棚,大棚里种植了蔬菜和瓜类。
据中卫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汪贵红介绍,这个示范区于2009年5月开工,8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2万亩,概算总投资5521.8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367.5万元。示范区全部是采取滴灌模式的节水设施农业,有日光温棚1200座、拱棚120座,种植瓜菜的大棚每座年收入1.5万元,种植花卉的大棚每座年收入1.9万元,种植经果林的大棚每座目前年收入1.1万元。
这是一个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治沙工程于一身的项目,还新增耕地12367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04/17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