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兰生
今年6月底,中国钾肥进口联合谈判企业与国际钾肥生产商签订了2011年下半年钾肥进口合同,合同价为470美元/吨,相比2011年上半年涨幅为17.5%。为此,7月12日上午,本报记者采访了联合谈判企业之一的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李强、中化集团核心企业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明伟。他们表示,450美元(如满足装运条件返利20美元)的进口价格虽然在380美元的基础上上涨了70美元,但是相比于巴西、北美到岸价550~560美元,东南亚到岸价510美元而言,中国的进口价格仍然是同期市场的最低点,仍然是全球“价格洼地”,为减轻农民种地和企业生产的负担和成本奠定了基础。
全球钾肥价格为什么再次走高?
我国土壤结构中钾元素分布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土壤普遍缺钾,农业部门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1:0.4:0.3,按此计算,我国实际钾肥年需求量应该超过2000万吨。但是,我国钾资源储量较低,500万吨左右的国内产能仍不可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必须依靠一定量的钾肥进口。
冯明伟介绍说,由于全球钾矿储量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南美、中东和亚洲的泰国等国家,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四国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92%。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约旦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88%,而世界五大钾肥生产商(加拿大Pot?ashcorp,美国Mosaic,白俄罗斯Belaruskali,德国Kali&Saiz,俄罗斯Uralkali)的氯化钾产能占全球的65%,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形成了高度垄断。这些企业紧密配合形成全球钾肥的价格联盟,一直致力于推高钾肥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随着俄罗斯两大钾肥巨头的合并成功,以及国际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的加入,国际钾肥垄断形势进一步加剧,带动全球钾肥价格再次走高。
联合谈判机制确保了中国钾肥进口“价格洼地”
李强说,中国钾肥进口价格之所以成为全球“价格洼地”,主要归功于“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他说,联合谈判机制起到了“一个声音对外”的作用,避免了多头谈判、多头对外、缺少政府主导和商会协调、易于被外方各个击破、趁机不断抬高进口价格的风险,为中国争取到了最大国家利益。
李强介绍说,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的统计,中国2007年进口钾肥平均到岸价格每吨243美元,同期印度价格为275美元、东南亚地区价格为350美元、巴西价格为350美元。2008年我国进口价格虽然每吨上涨到600~650美元,但也明显低于同期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价格,这些地区进口价格都超过每吨1000美元。2010年中国进口价格为325美元,同期印度价格为460美元。2011年1月联合谈判企业在联合谈判机制的指导下,再次抓住机会与供应商达成380美元的进口合同,再次确保了我国钾肥进口全球市场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6月底确定的450美元的进口价格仍是同期市场最低。
李强说,实践证明,中国的钾肥进口联合谈判机制运行比较成功,多年来在国际钾肥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始终保证中国在全球的钾肥“价格洼地”地位,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肯定,为保障中国农民的利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化化肥在钾肥进口联合谈判中不辱使命
冯明伟表示,中化化肥作为钾肥进口的主渠道之一,始终以一个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恪守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力保中国钾肥进口低价区地位,维护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使命。他说,中化化肥凭借多年来在钾肥进口贸易、钾肥国内流通领域的经验同加拿大钾肥公司,白俄罗斯钾肥公司、阿拉伯钾肥公司等主要钾肥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在进口谈判中充分掌握国际、国内市场的相关情况,为国家钾肥进口努力争取最优质货源和最优惠的进口条款。他举例说,2001年~2010年的10年间,中化化肥累计进口钾肥超过3000万吨,为保障国内钾肥稳定供应起到了关键和决定作用。特别是在2003年~2008年,国内复合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钾肥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化化肥通过稳定增加海运钾肥进口、大幅增加边贸进口等方式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同时,为摆脱国际供应商的垄断,中化公司也正在积极获取境内外钾肥资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13/16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