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也因之成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和农垦精神的发源地
陕西省农垦集团董事长杨浩民
“花篮里花儿香……”南泥湾这首歌曲从上世纪40年代传唱至今,每次听、唱这首歌都倍感亲切,深受感动和鼓舞。
抗战时期,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对我党我军“清剿”封锁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带领下,遵照“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当时的南泥湾乱木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没有房子住,屯垦官兵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粮食,就赶到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以外去背粮、运盐,到山上去挖野菜,打野兽;工具不够用,就从倒塌的古庙中抬来破钟,收集敌人扔下的弹片,打铁制造农具……1941年,全旅开荒耕地1.1万多亩,每人平均种植粮食蔬菜6亩。到1944年,全旅开荒种地2.6万多亩,产粮3.5万石,收棉5000斤,实现了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自足,还向政府交纳公粮1万石,使往年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10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看到359旅指战员个个红光满面,看到庄稼长得好,风趣地对战士讲“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359旅开发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3年把“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而且缔造了南泥湾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也因之成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和农垦精神的发源地,70年来薪火相传。
在建党90周年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段光荣的历史和红色的记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弘扬南泥湾精神,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中再创新辉煌。
“十二五”,陕西农垦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构建集生产、加工、流通、旅游观光、高新技术推广、生态环保、医药、生物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小城镇建设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集群优势、板块特征、区域亮点和聚集辐射效应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和农垦小城镇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四个经济增长极,繁荣农垦,辐射农村。坚持特色立垦,做实做优种子产业;做大做强以大樱桃为主的果蔬花卉产业;做深做精鸵鸟产业,把鸵鸟产业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亮做响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做好做优农业“走出去”项目,建设好运营好我国政府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
在以上五大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实施好奶牛养殖、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生态鸡养殖以及万亩蔬菜千亩大棚种植项目,稳步推进“十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1/16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