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冬春旱”


    春节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专家于振文多次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对于没浇越冬水、受旱严重、出现点片黄苗或死苗的麦田,他告诉农民抓紧浇水保苗,时间越早越好;对于因旱受冻黄苗、死苗或脱肥的麦田,他建议结合浇水每亩施用10公斤左右尿素,并适量增施磷酸二铵,及时划锄,疏松土壤,保墒增温;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他帮助农民落实镇压提墒措施。

    科学认识,精种细管,旱情逐步化解。

    政策“及时雨”,加上几场春雨,稳定了局势

    2月25~30日,河南省迎来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平均降雨量24.7毫米,使绝大多数麦田旱情得到解除或明显缓解;5月8~10日,在小麦抽穗开花的需水高峰期,河南再次大范围降雨,平均降雨量31毫米,部分县市达100毫米左右,充分满足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对水分的需求;5月20~21日,河南省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不仅对小麦籽粒灌浆十分有利,同时也有效遏制了干热风的发生危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整个黄淮海麦区,整个北方麦区,在小麦的返青期、开花灌浆期大范围降下“喜雨”。

    农业生产难以彻底摆脱“靠天吃饭,受自然摆布”的局面,但是人的力量可以弥补“老天”的吝啬,抗灾减灾的努力终究会有成效。麦区的干部群众心里清楚,在这场大旱连旱面前,如果没有精心组织的科学抗旱,以及精种细管的技术措施,或许在雨水降临之前,许多麦田早已经黄了。

    从来没有哪一年能像今年这样,抗旱浇麦力度大、效果好。开春之后,各地普遍采取了“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应对”的麦田应变管理方针,挖掘一切水源,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都做到能浇尽浇,使前期受旱麦田基本上都普浇了2~3遍水。结合抗旱浇水,绝大多数麦田还普遍追施了化肥,有效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小麦顺利返青、起身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的旱情早有警觉、提前部署,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和夏粮生产,及时发布提高小麦收购价格的信息,专门安排129亿元抗旱补助资金。政策的“及时雨”同样滋润着干涸的麦田,提振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抗旱保丰收的信心。山东省陵县神头镇农民李祖奇站在自家麦田里,拉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手说,今年抗旱浇麦,国家和省里每亩各补贴10元钱,没有过的事,技术培训和指导也及时到位,让我们农民省心省事。

    引水灌溉,打井取水,人工增雨,能用的办法全部用上了。

    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水库加大泄水量;国家防总、农业部、各级地方政府派出大批工作组、专家组指导抗旱;山东省实施“彩虹春雨”抗旱保电行动,提出“城市让电于农村,工业让电于农业”的用电原则;安徽省各市县财政安排投入抗旱专项资金。各部门、各地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大旱连旱,非常不易。靠“老天帮忙”,还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各级政府、广大农民、科技人员等群策群力,这是“粮食丰收定律”,是粮食生产的“中国经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干旱 冬小麦 水浇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