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宝坻的农民水协会
本报记者金慧英
通讯员焦杨
电闸一推,地下水通过节水低压管道,哗啦啦地淌进了麦田里,放眼望去,刚刚灌溉过的800多亩小麦一片油绿,焕发着勃勃生机。日前,天津市宝坻区新安镇张兰庄村的小麦已经全部浇完了第二遍灌浆水。
“过去一到浇地的时候,大家都想先浇,上游的村民不珍惜水,下游的村民却没水浇地。这不,去年区里不但给我们修建了5000多米的节水管道,还指导我们成立了用水协会,协会负责协调各地块农民用水,灌溉不但有秩序了,还提高了大家的节水意识。”张兰庄村用水者协会会长房树军说。
在水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上游放水,下游出钱,上游淹死,下游干死”的现象并不鲜见,有时还发生偷水、抢水事件,不仅影响了群众情绪,而且也增大了管理难度。在此背景下,宝坻区水务部门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2个,先后投资8400万元用于新打机井和节水管道建设工程,总受益人口5.1万,灌溉面积11.44万亩。
八门城镇曹家沽村是个只有57户189名村民的小村,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采访中,村主任掰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以前每亩水稻年用水1200~1300方,现在只需600~700方,节水达一半;原来浇一亩地需要电费40多元,现在只需20多元,省一半钱;原来土渠道清淤每年花1.5万元,现在采用防渗渠道每年维护费只需5000元,省2/3的钱。
一算经济账,协会统一管理后省时、省水、省工、节电,获得了老百姓公认。协会统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会员严格遵守灌溉管理制度,服从协会统一调度,供水时先远后近、先急后缓,尽可能地保证远距离农田的用水,极大地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农民经历了从费心变省心、从堵心变放心、从累心变开心、从私心变齐心的“四变”,实现了农民自主灌溉管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3/33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