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以“国家队”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以先进的农机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翻不翻,差一千。”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形象地向记者形容大马力拖拉机深翻土地带来的增产效果。通过深翻土地,每公顷地可增产粮食1000斤以上。“十一五”期间,农垦系统在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通过农场投资、社会投资等各种方式,加大了农机投资力度,更新装备了一大批国内外先进农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4%,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32个百分点。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党委书记常绍锋告诉记者,一台国际先进水平的375大马力拖拉机,一昼夜联合整地可达1500亩,相当于国产东方红802拖拉机的6~8倍。大马力配带大型联合整地机将原来普通拖拉机单项完成的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作业项目变成复式作业一次完成,亩节本增效15元以上;采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水稻每亩增产5%~10%。大马力机械节油、节种、节肥、节水等效果明显,在完成同等作业量的情况下,节油20%~30%。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组担负面积在3万亩以上,年创效益能力达30万~40万元,可在6~8年内收回投资;使用寿命为20年,在余下的十几年里,就是增收的工具。

  记者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农机管理中心看到,几十台各种型号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有序地排列在农机库中,其中就有1台535马力和多台375马力的拖拉机。这些现代化的大农机,可以进行各种精准作业。变量施肥拖拉机配有电脑,可对前一年秋天的采点测土和作物收获情况等数据信息综合分析,自动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机,利用卫星定位,播种间距、播种量自动控制,1公里田垄的误差保持在2.5厘米以下,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据农业部农垦宣传文化中心介绍,海拉尔垦区近5年购进美国“大平原”及国产免耕播种机315台,累计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800多万亩,其中免耕播种面积645万亩,节本增效4亿多元。

  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条件

  3月22日,记者在江苏农垦黄海农场看到,油绿的麦苗已有十多厘米高。“农场16万亩小麦大麦没有受到旱情影响,苗情好于往年。”农场党委副书记吴登成说,“农场根据田间含水量监测,去年抢在寒潮到来前,就灌了一遍水。开春后,又通过喷灌适当补水。如果没有多年基础设施的投入,粮食生产就难保证了。黄海农场已经投入了1亿多元,仅防渗渠就以每年10公里的速度增长。”去冬今春,在连续140天无有效降雨且遭遇严重冻害的情况下,农场的大小麦苗体素质和预计成穗数均好于往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改变“靠天吃饭”、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来自农业部农垦局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农垦系统农田有效灌溉率达59.7%,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11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垦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占农垦耕地总面积近60%。其中,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达1840万亩,占农垦有效灌溉面积的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关键。黑龙江垦区每年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均超过15亿元;安徽垦区近5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亿元,实现了垦区连续5年安全度汛;江苏垦区采取“政策争取+自主配套”两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建设资金,要求农场按农业增加值10%~15%标准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年来,共投入10亿多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大部分农场基本实现了“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150毫米不受涝”。

  以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近年来,农垦系统通过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更新作物品种,增加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黑龙江垦区多年前启动了“以稻治涝”的种植结构调整,把1500万亩小麦调成水稻,使低产田变成了丰产田,每年增产粮食100多亿斤。今年,黑龙江垦区提出向粮食总产400亿斤冲刺,第一大措施就是“优化结构”。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介绍说,黑龙江垦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360亿斤以上,提供商品粮要超过300亿斤。“过去,农场160万亩耕地以麦、豆为主,但农田低洼,麦季下雨就泡汤,产量低,效益差。近来年,通过‘以稻治涝’,产量增加了,效益上去了。”友谊农场农业科科长赵玉福说,农场今年计划将水稻从68万亩调整到80万亩,玉米从55万亩调整到60万亩,在同等条件下,粮食产量有望在16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2亿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粮食 拖拉机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