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本报记者阮蓓 余向东

    海拔1000多米的四川德阳什邡市红白镇,常年多雨,全年平均空气湿度达到80%,尤其适合黄连、杜仲等名贵药材的种植。这正是红白镇木瓜坪村治保主任钟正义在灾后重建完成后,为乡亲们找到的致富新路。

    4月18日,在雨后的蓥华山上,钟正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黄连从种植到成熟,大概在3到5年不等,常规行情下,产值在3万元左右,当地村民可以直接省掉人工、开荒和打药的成本,一亩田的利润可以保持在2.6万元以上。在黄连地里再种上松树,既为黄连生长创造阴湿环境,又能多赚上一笔。“一亩地能产出25到30立方松木,按照400元一立方计算,一个三口之家,人均种个10来亩问题不大,15年时间,可以挣30来万。”

    红白镇党委书记陈玉堂说,首先争取让黄连成为红白镇的一张新名片,其次是重点推广在峡马口村、五桂坪村已经初现规模的养殖业,跑山鸡、跑山羊将是主推品种。“靠山吃山,红白镇就是要努力把蓥华山和石亭江的资源可持续地挖掘出来。”

    陈玉堂的思路,正好回答了四川省灾后经济重建的命题。

    越走越宽的增收路

    从之前的单一发展模式到现在的旅游经济与特色种植养殖经济结合,提升灾区农村的“造血”功能,红白镇只是一个缩影。

    根据四川省农业部门的规划,在龙泉山脉沿线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围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成为成都市乃至全省农业的三大“增长极”之一,利用岷江、沱江等自然资源及成都平原的田园生态景观,结合城乡统筹、灾后重建及村镇建设项目,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一方面,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川省委农工委负责人说,以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一个充满内生动力的增收体制是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去年底,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二组农民在灾后重建中整理出来的34亩土地,以每亩42万元的价格成功出让,开创了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先河。通过拍卖,这块集体建设用地净增值近700万元,曾经最贫困的组一跃成为该镇最富、最具发展潜力的组。彭州市鹿鸣荷畔还挂牌成立了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承包地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将土地成片贷出,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保证灾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利用“产改”成果破解新农村建设“钱”和“地”的难题,也让四川农村的住房形态提升了20年。

    从如诗如画的鹿鸣荷畔,到“五彩乡村”的龙门山镇,巴蜀大地上,结合特色产业的各种重建方式百花齐放,一村一特色、一镇一风貌,串连成功能分区清晰、连片打造的小城镇带。昔日的重灾区处处呈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借助灾后重建的“撑杆跳”,高起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9月,四川省确定了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10个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市、区)。去年10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市、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64.6元,同比增加1063.1元、增长18%,增速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

    越过越好的幸福生活

    对于住在德阳罗江县白马关倒湾古镇的农民尹小平而言,2011年的记忆是从“人气”开始。景区里的游客如织,同村农民开办的餐馆、茶楼、旅店,生意一日好过一日。

    三年前,因为房屋在地震中被震垮,远在上海打工的他返回罗江。政府安排他们搬迁到附近重建,贷款4万元修好新家园后,在当地开起了一家农家乐,日子很快转好,去年不仅还清了贷款,还买了私家车。尹小平说,如今的日子让他从心底里想到一个词:幸福。

    借助灾后重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嵌入式”安置农户,把安置点建成景点,把安置区建成景区,以空间聚合促进资源的集约配置和综合配套,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已建成的3个新型社区入住农户320户900余人,农民“楼上生活,楼下干活”,开办农家乐、乡村客栈等50余家,形成了特色旅游小镇,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走出了一条乡村“组团式”扩张,“田园式”开发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一大批特色村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跨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黄连 新农村建设 农民人均纯收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