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悲壮走向豪迈


    灾区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预计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

    灾区面貌犹如凤凰涅槃,脱胎换骨,不同时间到过灾区的人,会有观川剧“变脸”之感。四川省农业厅老司机邓全明发出感慨:“三两个月不往灾区跑,就找不到路喽。过去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就一条公路,现在四通八达。”

    曲晟,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3月通过考录进入北川县“农办”做公务员。“北川县城一天一个样,能够亲自参与重建,见证伟大历史,感到无比自豪。”三年来,有20多名硕士博士及近200名大学生进入北川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更多。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投入到灾区恢复重建中来,成为北川的新居民。

    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六个重灾市州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达15.75%,财政收入平均增速54.5%。今年一季度,四川省经济开门红:GDP增长15%左右,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7.6个百分点。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7.5%。

    举世罕见的灾难与史诗般的重建,让世人重新认识汶川、四川、中国。

    恢复重建,安居乐业,从重生走向跨越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2008年9月起,恢复重建正式启动。

    如今,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旧貌换新颜,受灾群众住进了一幢幢漂亮楼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重建城镇初展新姿,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呈现出一幅幅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图景。

    灾区新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重建改建新学校8000余所,千百万民众喜迁新居。有不少干部群众告诉记者,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居民住房的改善,要比地震前进步二三十年。

    “新家园,新产业,新生活”。灾区群众的美好愿望已经变成现实。住房重建创造了多种模式,包括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自规自建等等;除安县晓坝镇异址重建、北川县城整体搬迁、青川部分群众避险安置外,绝大多数采取原址就地安置的办法;而且注重群众的选择意愿,注重有利于产业发展布局和生产生活,注重保护原始村落、藏羌文化和旅游资源。每个崭新建筑物的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

    从2010年起,灾区重建已经更多地转向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上来,四川省政府编制了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陆续帮助176.5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36万灾区群众脱贫致富。

    阿坝州副州长田晓丹告诉记者:全州70万群众喜迁新居的同时,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地震当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后两年农牧民增收20%以上。

    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杰说,全县6万多农民只有5万多亩耕地,大地震毁了1万多亩,没有地老百姓怎么生存?现在复垦了一部分耕地,建新房子尽量不占耕地,同时重点发展猕猴桃、甜樱桃、花卉、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汶川已经开启“后援建时代”,按照“民富、村美、班子强”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认为,从基础设施上来讲,一个新北川已然崛起;然而,再造一个“产业新北川”任重道远,“工业要雄起来,新县城要靓起来,市场要活起来,旅游要旺起来。”绵竹市已形成了生猪养殖、绿色蔬菜、优质粮油、经济林木、食用鲜菌“五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4月19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全省同时设立了5个分会场。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大力实施“旅游重振工程”和“三年提升计划”。旅游业成为灾后重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只要到这方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就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2010年,都江堰景点接待游客1159.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9亿元,分别比上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群体 猕猴桃 工业增加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