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育秧:技术突破需要生产方式配套
□□ 本报记者王瑜文/图
“秧好半年粮。”近年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通过推广大棚育秧这项东北粳稻生产的突破性重大技术,有效解决了无霜期短、积温不足与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的矛盾,并为去年春季低温灾害偏重情况下夺取丰收奠定了基础。
当前正值东北地区水稻育秧之际,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进展如何?推广中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问题亟需解决?近日,本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项技术,就能使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
“黑龙江省属高纬度寒地稻作区,积温不足始终威胁着农业生产安全,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能使育秧比小棚育秧提前7~20天,多抢积温100℃~150℃,秧龄长7天以上,提早成熟3~5天,从而有效避免了倒春寒、阶段性低温及早霜危害。”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粮食科科长董国忠告诉记者,据测算,仅此一项技术的推广到位,就能使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以上,全省年增加稻谷产量近15亿公斤。
除此之外,大棚育秧在培育壮秧和节本增效方面优势明显。“和中小棚育秧相比,大棚育秧成秧率能提高18%,达到98%;叶片能增加0.5~1片,根数增加2.5~4.5条,根长增加1.1~1.5厘米,干物质增重0.4~0.5克。”董国忠给记者解释说,这就意味着能在相同秧龄期内育出4叶龄以上的带蘖壮秧,适于超稀植栽培,能够提高插秧工效20%以上,同时还能节约秧田30%,每公顷节约种子15~20公斤。
目前,东北三省都把推广大棚育秧技术作为发展粳稻生产的重要抓手。黑龙江省组成专门领导班子,编制了推进规划和实施办法,3年来累计投入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资金20多亿元,新建大棚31.6万栋,其中智能化大棚3万余栋,使大棚育秧率达到了74.9%。吉林省将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与总结该省前郭县水稻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三推两早一达标”的水稻育秧技术模式,即通过推广稻草覆盖育秧床、大棚培育大龄壮苗和钵盘稀植以蘖增产三项关键技术,确保早育秧、早插秧,实现关键技术措施达标。辽宁省在去年安排1500万元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再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大棚育秧生产,对农民建棚所用的棚膜、喷淋设备、育秧硬盘给予补贴,并对农机合作社购买的水稻育秧机械设备、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进行购置奖励和贷款贴息。
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有效加快了当地水稻育秧进度。据农情调度,截至4月18日,黑龙江省完成水稻育秧86%,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吉林省基本结束育秧,比往年提前4~5天。
一家一户建棚育秧难,合作社全程服务效果好
为了加速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东北三省分别明确了大棚建设的技术标准,并采取措施加大对大棚育秧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比如黑龙江省要求单栋大棚跨度6~8米,顶高2.2~2.4米,大棚骨架以钢骨架和玻璃钢骨架为主,小区机电井、喷灌设施、通风口和排水沟要随大棚建设同步完成。然而,由于受分散经营和传统小棚育秧习惯的制约,大棚育秧技术应用中还存在着三个“难到位”,即建棚标准难到位,棚室质量参差不齐;机械配套难到位,机插秧面积相对少;技术措施难到位,部分农民对浸种、药剂选择、肥水管理、通风控温等技术掌握不准确。
如何破解技术推广中的这些难题?4月18日上午,在参观了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育秧基地后,辽宁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侯艳华感慨道:“一家一户几亩地建棚育秧难,合作社全程服务效果好。”
在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68栋育秧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演示控制电脑,所有大棚的水分、温度和土壤湿度情况都一目了然;如果某项指标高于或者低于预先设定的标准值,电脑就会自动开启太阳能增温、微喷、卷帘通风以及换气调温等设施,确保育秧大棚的水温土壤条件始终处于最适宜秧苗生长的状态。当天,五常市的室外温度在0℃~10℃之间,而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则热气腾腾。正忙着将催好芽的稻种播到钵盘中的合作社社员薛文革告诉记者,自2007年加入合作社后,“种子都是合作社配,秧苗都在合作社育,机插机收都交给合作社管,产品也都拿到合作社卖,一年能净赚1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25/20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