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泸州油纸伞:桐香竹韵里的“雨巷”情结


非遗流金 泸州油纸伞:桐香竹韵里的“雨巷”情结 制伞匠精心制作油纸伞。沪州古典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描绘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美好浪漫的经典景象,那把油纸伞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今,在大街小巷行色匆匆遮天蔽日的尼龙伞流中,那把在雨巷中撑着寂寥愁怨的油纸伞竟鲜见踪迹。

  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把伞的发明者?追根溯源,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伞。第一把伞的制作者名叫云氏。

  据传,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位被后世尊为“工匠始祖”土木建筑工匠鲁班。他常年累月在野外作业,遇到雨雪天,常被淋湿。他的妻子云氏十分疼爱丈夫,常常为此很伤脑筋。她想,能不能做出一种能为丈夫挡雨的东西呢?

  一次,云氏突然从丈夫搭建的亭子得到启示。她找来竹子把它劈成一根根细条,安装在一根棍子上,然后再在细条上蒙上兽皮,做成一把像“亭子”一样的伞。在鲁班的帮助和改进下,使得这把伞张开如盖,收拢如棍,便于携带。

  从此,鲁班到野外作业时,总要带上这把凝结着他们夫妻感情的雨伞,再也不怕下雨飘雪了。后来,人们在云氏雨伞的基础上又不断加以改进,把兽皮换成丝绸;造纸术发明后又用油纸代替丝绸,制成油纸伞。历经岁月变迁,油纸伞由单一的遮雨遮阳用具演变成为婚丧嫁娶、观赏装饰的艺术品,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一种浪漫的象征,《白蛇传》中,一把油纸伞成为许仙和白素贞传情的工具。

  堪称“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的四川泸州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距今已近400年。据《泸县志》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据说当时主要生产“贡伞”,在民间使用并不广泛。传说清朝喜欢书画的康熙皇帝还在泸州朝奉的油纸伞上作过书画赏赐功臣。到清朝中后期,泸州油纸伞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颜色以红色为主,做雨具使用。民国年间,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

  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70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就多达1000余人,“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制作油纸伞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纸伞2000万把,占当时全国主要雨具红伞的60%左右。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泸州仍是我国最大的雨具类油纸伞的生产地,以生产雨具“大红伞”而享誉国内外。当时全国使用的各种红色雨具油纸伞中,3把里就有2把来自泸州。风流尽被风吹雨打去。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实用方便的尼龙折叠伞的兴起,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短短一二十年间,江南地区手工油纸伞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停产。1952年成立的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分水伞厂前身)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唯一还在采用手绘图案桐油石印,全程手工生产油纸伞的企业。

  在今天的“分水岭”老街,仍然有一群人在用传统的工艺、全手工的方式制作着油纸伞。从备料到最后的晾晒,制作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这种纯手工加工出来的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泸州油纸伞在孤独中坚守着。本世纪初,随着旅游市场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泸州油纸伞开始走向复苏。除继续生产大红伞外,泸州古典油纸伞还把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起来,把彩色印刷引入伞面印图,增加了伞面的艺术品质与精美性,增强了泸州油纸伞的文化附加值,将泸州油纸伞发展到一个新台阶。随着泸州分水油纸伞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正式批准,“雨巷”里寂寥的油纸伞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之一。     晓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丁香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