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开启种业大国走向强国新征程


开启种业大国走向强国新征程 ——农业系统相关人士热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本报记者 范学忠 肖力伟 李锐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确立以企业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这是自2000年国家出台《种子法》之后,中国种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4月18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解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相关人士,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对现阶段种业认识是一次升华

  《意见》解读: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良种供应能力和种业实力有了明显提升,良种的有效供应为粮食连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种业从2000年开始进入市场,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还很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按照中央要求,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种子生产大省的科研单位、种子基地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深入分析当前种业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王雷(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市场仅10年时间,育种创新能力弱、产学研脱节、企业多小散、品种多乱杂、套牌侵权等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农作物种子企业原始积累不足,实力不强。目前,持证种子经营企业达8700多家,其中69%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99%的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种子生产、加工、营销、售后服务整体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加上现行种子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我国种子企业多小弱,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应对国外种业进入的冲击,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意见》高度肯定了种业的地位,对我们种业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张世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意见》很有针对性地抓住了发展中国种业三个关键问题:品种、企业和管理。即:下大力气选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培植一批有实力、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大企业;加强管理,规范市场。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由种业大国走向种业强国。

  郑渝(北京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意见》把种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现阶段对种业重要性认识的一次升华和飞跃。我国《种子法》出台前,种子的重要性是从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来体现的;《种子法》出台后,我国确立了种业的重要地位,把种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提出了建立新型种业发展体系;而这次《意见》的出台,更把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成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实现发展目标重在推动机制与体制创新

  《意见》解读:《意见》明确了今后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意见》把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确定为未来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领域,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现“事企脱钩”。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以企业为主来开展商业化运作,这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跨国种子集团的成功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0条评论 种子 品种 品种审定 营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