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田野当黑板麦地当课堂


    □□ 本报记者夏树李海涛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胡承霖每年抓十几个示范点,带动一大片。然后再换点,再带动。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冰天雪地,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皖北的小麦田。他以常人少有的热情和毅力,全心投入到他热爱的事业之中。

    八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干劲胡承霖指导的蚌埠、亳州、涡阳、

    蒙城等市县任何一个攻关示范点,离省城合肥都有几百公里的路程。每次下乡示范指导、讲课培训,省里有关部门和安徽农业大学都主动要给他派车,但是胡承霖从没有接受过。他说:“一个人坐着小车下去,还要有一个专职驾驶员,兴师动众的,没有必要,我坐长途汽车下去简单省事。”

    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一些点,胡承霖几乎每次都赶6点钟的早班车。这样他就得天不亮起床,然后带着手电筒赶往汽车站。坐的次数多了,司机和售票员渐渐跟他熟络了。当知道这个老人是帮他们本地农民致富的,都钦佩不已,即使他最后一个上车,也会在前排给他留个好位置。

    一般情况下,胡承霖要颠簸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有时遇到半路搭车载客的情况,时间就更长。因此,每次出发前他都往手提包里放一些饼干、鸡蛋等干粮,如果错过饭点,他便就着车上提供的热水吃“午饭”。当地农口干部很多都是胡承霖的学生,听说他来都想等他吃饭,但他从来不愿给大家添麻烦。

    在人们的眼里,像他这样一个全国一流的小麦栽培教学和科研专家,应该享受较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但他从来不摆专家的架子,不管到哪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事情干好。出差: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就餐:不吸烟不喝酒,一顿饭两三个菜;住宿:要求也很低,每次都捡便宜的旅店住。涡阳县住宿条件差,但他恰恰去的次数最多。一次,他去亳州进行高产攻关技术指导,有关部门将他安排在一家条件舒适的大酒店。当得知一晚房费要200多元,他立即要求搬走,最后,接待单位将他安排在了农技中心招待所住宿。

    “在高产攻关活动中,胡老师有‘三盯’不放松。一是盯住技术不放,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二是盯住人不放,主要针对技术骨干和种粮大户等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培训指导;三是盯住时间不放,在小麦生产的关键季节、关键环节,胡老师总会不请自来,及时出现在田头。”涡阳县农委副主任柴从波说。

    “我们这块高产创建示范田,记不得胡老师来过多少次了。去年9月,天气炎热,胡老师来进行土壤监测,看什么时候收玉米最合适,可以为小麦腾茬。他在玉米地里穿来穿去,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村民都觉得他不像教授,更像农民。”利辛县望疃镇汪大村村支书王允波随手从田里拔起一棵麦苗,回过头来对记者说,今年这样大旱,要不是胡老师的指导,还不知道苗子长成啥样呢!

    “我们这每块地的品种、播量、田管,他都了如指掌,哪块地长得好坏、分蘖情况如何他也清楚得很。”涡阳县城东镇盛庄村书记盛成山说,“胡老师岁数那么大,工资收入也不低,大冬天那么冷,他一趟趟地来地里遭罪,他图啥呀?”

    他图啥?“如果不是关心国家粮食安全,不是对农业和农民有深厚感情,一个80多岁的老人,哪来这么大的干劲!”柴从波一语道出了胡承霖的动力来源。

    “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都要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

    亳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刘为民向

    记者介绍,胡承霖下乡常用的手提包里,除了手电筒、干粮外,常备的还有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很厚的旧电话本,小铲子方便他随时随地查看土壤墒情、麦苗根系。蓝色的电话本用得已经很破旧了,上面密密麻麻记了几百个农民的电话和地址。这些农民都是因为遇到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曾向他求教过的。每次胡教授给这些农民开出“药方”后,接着就跟他们索要电话和地址,回到合肥后,隔三差五就给这些农民打电话询问情况,要是实在忙不过来,他也会叮嘱地方农技人员代为了解情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农民增收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