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先春赵洁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这是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了不起的成就!”74岁的著名农机化专家、亲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全过程的白人朴教授感慨地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此,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不过,由于务农人口众多、单个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总体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但在近7年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突飞猛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的32.5%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52%,堪称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实现,与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一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密不可分。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4.7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约1187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10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25万户。如今,农机购置补贴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
“7年等于30年”:历史性跨越的“加速器”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7年来,中央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从最初的7000万元逐年大幅增加到今年的175亿元,增了约250倍;而补贴覆盖的范围也由2004年全国3%的农牧业县(场),一步步扩展到19%、42%、65%,直到2008年实现农牧业县(场)全覆盖。
“这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增幅相当于此前30年的增幅。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可以说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说。
有数字为证: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9.2亿千瓦,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的2003年增长52.3%。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3年的3.95倍,年均增长21.7%;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到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3年的5.6倍、31.7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7.7%和63.8%。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3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23%提高到6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幅超过3个百分点,而2003年以前只有0.5个百分点左右。
在农机补贴的推动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节本增产。
如机械化收获小麦可减少损失3%左右,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0亿斤以上;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增产幅度达到10%~15%;水稻机插秧能使亩增产100斤以上。
农机购置补贴是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一项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的产业促进政策。补贴不“平均着墨”,而是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突出重点,坚持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倾斜,特别向当前农机化的薄弱环节倾斜,向主产区、大户和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倾斜。在这种优化补贴投向的政策指引下,以往相对薄弱的玉米收获、水稻种植、机械化深耕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
让我们看看购机补贴如何带动了玉米机收的突破——
我国的玉米种植制度多样,品种、行距、株距等都不统一,有起垄的,有不起垄的,给相关机械的研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购机补贴实施前,我国玉米机收率一直低于2%。
但人工收玉米是个苦差事,机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一些颇具眼光的企业开始自主研制玉米收割机。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继立告诉记者:“起步时候很难,有时后续研发资金都跟不上,市场迟迟不能打开也困扰着我们。2005年,为发展玉米机收,农业部经过调研论证,及时将玉米收割机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农民购买玉米机的积极性高涨,使用后觉得不错,销量就逐步上来了,随后我们研发和改进产品的步伐大大加快。”5年来,多种适用可靠的玉米机纳入补贴目录,机收在主产区一步步推开,2010年全国机收率达到了25%,发展最快的山东省玉米机械收获率达到71.5%。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01/16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