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玉米:耕作制度改革要形成体系推进模式


玉米:耕作制度改革要形成体系推进模式

  □□本报记者曹茸王瑜

  2010年,在粮食总产增加的份额中,玉米占了一半以上。眼下,春玉米播种在即,如何确保今年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近日,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上,从专家到学员形成了一个共识,当前,我国玉米产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耕作制度。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给学员上了一堂玉米耕作制度改革的课。他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美国持平,但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2倍,单产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必须从改革耕作制度入手,必须同时配套推出玉米育种、栽培、耕作、土肥、植保等新技术。

  学员问,为什么玉米主产区的农机手愿意收割国外的品种,不愿收割国产品种?张世煌解释说:“许多国产品种都是高秆大穗晚熟型的,不适宜机械收获作业,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苞叶厚而紧,机收难度大。而美国的品种已经能够直接收获籽粒,不仅便于烘干,还可省却三道工序——收穗、剥皮、脱粒。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品种审定制度等应进行改变。”应尽快培育适宜机械作业的矮秆、早熟、籽粒灌浆快、后期苞叶松散和脱水快的品种,同时针对玉米茎腐病和钻蛀性害虫会导致玉米植株倒折这一制约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因素,培育抗性好的品种。

  “进口的中型玉米收获机每天可以收获1500亩玉米,可是在黑龙江农垦冬收玉米现场一天只能收获800亩地,这是为什么?”张世煌解释说,不是机械有毛病,也不是品种问题,而是目前的垄作方式不利于机械化收获,这就要求研究和推广垄作改平作。当前,我国玉米机收率还很低,主要是因为栽培方式的不统一。不同于水稻和小麦,玉米收获机是对行收割,需要行距统一。这就需要栽培专家和农机专家共同去研究行距问题。

  张世煌认为,我国目前急需在4项重点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即增加种植密度、北方春玉米区深松改土、黄淮海夏玉米区麦收后免耕直播加适时晚收和发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使用大拖拉机,再长期坚持深松改土,将会实现增产15%以上,抗灾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而深松或深翻只需每三年一次,每亩成本20多元,对农民来说也划算。”而新的耕作技术会使某些传统的病虫害受到抑制,也会导致新型病虫害因此发展蔓延。植保系统亟待加强跟踪研究。

  耕作技术改革就是生产力。来自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垦区胜利农场的俄立生场长介绍:他们农场有20多万亩旱田,以前种3万亩玉米都感到吃力,因为都是靠人工。而这几年农场从耕作制度改革入手发展玉米,逐步形成成熟的经验。一是全部用大机械精量点播玉米,18公分一棵,一米一个大垄,一条大垄上两行玉米,亩产量能达到1400~1500斤,收益500~700元,接近于水田;二是成立旱地农业种植合作社,实现全程机械化;三是冬收玉米改为秋收,全部实现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抗旱能力。

  玉米耕作制度改革要形成体系推进模式,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检验指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品种 春玉米 行距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