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公共服务如何给力现代农业


    □□ 柯丽生本报记者蒋文龙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还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给力现代农业发展,3年前,浙江在全省范围率先作出部署。

    3年时间很快过去,浙江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得怎样、有什么困难、成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浙江省仙居县蹲点采访。

    补“短板”从“硬投入”转向“软投入”

    仙居是浙江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曾有“神仙之宅”之称,故得名“仙居”。

    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仙居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与此同时,仙居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仙居扬长避短,高度重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禽、杨梅等特色主导产业。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县有粮食种植面积30.2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48万亩,生猪23.5万头,鸡380万只,杨梅12万亩。

    但是,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并不等于农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从生产的角度看:传统的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还是农业技术的保障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小打小闹时问题不大,生产规模一扩大,就应付不下来。规模化生产如何管理,农产品标准如何掌握,农产品品质如何把控、农产品检测如何实施等等,对许多农民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只“拦路虎”。

    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县长金志说:“仙居是一个农业大县,90%以上是农民。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成功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从过去的‘硬投入’更多地转向‘软投入’。”

    “盘活”存量创新机制谋新局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顾名思义,应该有专属的机构、专业的人员、专门的制度为大家提供服务,说到底,应有相应的公共财政支出作为保障。但是,对仙居这样一个农业大县来说,该如何来构建这个庞大的服务网络,又该如何解决资金难题?

    有人算过一本账:仙居一共49.5万人、20个乡镇、723个行政村,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服务网,全部由政府包下来,每年新增的财政支出要上亿元。但仙居基本上是吃饭财政,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为5.66亿元,全县人均只有1000多元。

    以有限的财政去包打天下,肯定是力不从心。而如果利用现有的基础,按省里的统一标准和要求重新整合、优化,对农技人员的收入实行保底和绩效挂钩,那么每年有上千万元的新增财政支出就可以挑起来了。

    2010年,全县共安排支农资金4973万元,与2009年相比,新增999万元,专门用于“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财政预算作出安排的同时,仙居盘算开技术家底:全县有农技人员500多名,还有县级乡土人才1800多名,乡镇级乡土人才6200多名。这些乡土人才遍布全县各个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还覆盖了各大农业主导产业。他们往往具有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骨干、村干部、党员多种身份,既是当地农民的致富带头人,同时也完全可以作为主力军,在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谋定而后动,仙居随后出台了“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构架、“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乡土人才”制度、人员培训规划及县乡财政专项资金等等配套政策,把原本各自为阵、结构松散的基层农技队伍按“三位一体”的要求重新整合,将其列入乡镇工作的年度考核。

    原本是农技员的“自留地”,如今成了乡镇政府的“责任田”。因切中时弊,操作性强,一举盘活了全局。至2010年12月,全县投资500万元,新建、改建了全县20个乡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中心,另组建村级服务站723个,确定70家农业龙头企业、650家合作社、5670户农户为重点示范单位,成为浙江最早完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县市之一。

    白塔镇农技站站长吴建民坦言:“过去职、权、利比较模糊,服务不规范。现在是从县、乡到村、到户,自己该做什么,有什么责任,得那些利益,心里都比较清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发展现代农业 主导产业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