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朝武 文 刘刚 图
3月24日早上六点半,记者从北京开车出发,去北方小麦主产区探查麦苗长势。
离开北京的滚滚车流,上高速1个小时后即进入河北地界。窗外,公路边惬意的绿色在眼前流动,这便是返青起身期的小麦。远远望去,小麦田像一片绿色的“地毯”覆盖着初春的田野,与周围光溜溜的树枝干、灰白色的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路南行,麦苗从嫩绿色、绿色,到后来的青绿色、墨绿色,颜色越来越深,麦苗也越来越高。
下午两点多,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滑县,那片流动的绿色“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今年麦苗长势好于往年。”滑县农业局的郝广亮告诉记者,“虽然去冬今春旱情较重,但由于各项政策、技术措施得力,至3月24日滑县大部分麦苗已经进入起身拔节期,一类麦苗占50%、二类麦苗占40%、三类麦苗占10%,是历史同期长势最好的一年。目前已有208名科技人员进驻全县1019个村,全方位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在留固镇程新庄村“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记者见到了正在麦地里进行划锄管理的农民程青改。
“今年小麦长势不赖,亩产1200斤没有问题。”程青改笑呵呵地说,“一是技术管理到位,二是品种选得好。”程青改今年39岁,家里4口人,种了5.5亩小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等成本200元,不算人工,每亩可收入1000多元。他说,现在种田有了科学技术指导,农资投入更加合理,这样可以减少投入成本。即使成本和过去差不多,产量也比过去明显增加。
“原来不懂技术,以为化肥上得越多越好,每亩用200斤碳铵,花70块钱,也没见增产。现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用15斤尿素加40斤复合肥,也差不多70块钱,但亩产量从过去的800斤增长到现在的1200斤。”程青改说,“过去每亩用25~30斤种子,要45块钱,株高、稠密。现在改用优良品种,16斤种子就够用,株不高但产量高,还节约了20来块种子钱。农民种田没有技术指导真不行。”
正说着,前来为农民做技术指导的安阳市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周洁,拿着一台机器在麦田的各个位置插来插去。“这边17.2、那边17.5……”原来她在测量地块的墒情。她告诉记者,土壤含水量在16~17%时,非常适合小麦生长。目前主要的管理措施是增温保墒,以利于小麦拔节。
程青改告诉记者,村里年轻人十有八九都出去打工了,他也想出去,但因舍不得放弃种了多年的麦田。为了增加收益,他在家里还养了3000只蛋鸡,日子过得很殷实。他说,按照技术员的指导,前段时间他浇了一遍返青水,现在麦田墒情很好。随着气温逐步升高,隔几天要到麦田看看,划锄保墒、除草,准备防治病虫害。“我有信心把小麦种好,收获又一个丰收年。”程青改笑着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5/16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