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索道医生”邓前堆


    □□本报记者刘强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了位于怒江流域中缅边境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福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0.1万人,其中70%为傈僳族,12%为怒族;去年福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全县有贫困人口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以下),其中又有4.7万人为绝对贫困线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境内高山峡谷,全县耕地面积10万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了85%以上。县情可概括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高山峡谷。而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对象是一位守望村民健康28年之久的傈僳族“索道医生”——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

    出诊5000多次、步行60多万公里“索道医生”的28年

    在拉马底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今年46岁的邓前堆,憨厚的邓前堆用他那不太流利的汉语向记者讲述着他28年乡村医生的经历和感悟。

    1983年,邓前堆在初中毕业后参加了乡村医生技能培训,取得从业资格后就回到拉马底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拉马底村包含害扎、老娃当、格扎、拉马底、托底、培建六个村民小组,以怒江为界分布于江东和江西,村卫生室在江东,还有三个村民小组在江西,其中两个可以通过人马吊桥过江,而害扎村民小组则要通过索道,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溜索才能过去,过江后还需要爬山才能到达农户家里,“索道医生”一词即由此而来。28年来,邓前堆每天来往于索道、吊桥,在两岸的高山上来回奔波,从未间断过。因为地域的特殊性,当地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失足坠崖、跌伤摔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外伤的处理就成为邓前堆最主要的临床医疗活动。此外他所医治的常见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和肠胃疾患。他每天在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就背上药箱、带上溜邦(当地过索道的工具)出发。

    有时候,即便隔着山涧可以直接与对面坡上的病人对话,可要让邓前堆顺坡而下、到达谷底,再攀爬而上、到达病人身边,却需要花六七个小时。有时深夜出诊,独自过索道、打着手电筒攀爬大山,邓前堆在荒野大山之中也不免越走越怕,毛骨悚然。想到有病人在遥远的山寨等待,他只好咬紧牙关往前赶。去年雨季的一天,邓前堆在睡梦中接到电话,说老娃当村民小组的此友生在山中采石耳时不慎摔下悬崖,人们找到他时已是凌晨三点。邓前堆急忙背上药箱,过溜、爬山,足足走了三个小时才赶到病人家里。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未发现骨折、脱位现象。他对暴露的伤口进行止血、消炎等处理后天就亮了。第二天接到病人家里的电话说病人的情况很好,但他还是不放心,又爬了三个多小时山路前去查看,见病人确实没有危险,这才放下心来。像这样辛苦的门诊,28年来不知有多少回,邓前堆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而仅仅是按照规定收取医药费。

    2009年春节前夕,害扎村民小组一户房屋起火。邓前堆习惯性地背上药箱,赶到现场,果然有一个叫开扒俄的老人头皮被烧伤。邓前堆当场为老人进行清创上药,在一旁的树枝上吊好输液瓶。以后几天,因为想到老人是孤寡户,下山、过溜前来村卫生室换药不方便,邓前堆就送医上门,每天一趟,过溜、爬山,赶到老人身边为他换药打针,足足上门治疗了一个星期,老人终于痊愈。

    就这样,28年来,邓前堆在那条一百多米长的索道上来来往往,不辞辛苦坚持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28年来,他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多万公里,救治了无数村民,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信赖。他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走村入户开展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他所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同时,他还多次为贫困村民先行垫付医药费,村民什么时候有了钱什么时候再还。

    “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都不想当了!”

    在记者的要求下,邓前堆带记者来到了他的家里。这是一处公路边依大岩石而建的三间小平房,家里除了一台早已过时的小电视机、必要的被褥和几件破旧的家具,别无其他财产。邓前堆原先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元钱,后来计划生育的工作也划给了乡村医生,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补贴,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能有七八百元,虽然比当地最贫困农民的收入要高一些,但要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还是相当拮据。他的妻子达付恒,2009年8月受伤以后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因为邓前堆无力顾家,原先像上山找柴禾、割猪草之类的活都是她来做,但在受伤以后这些活就都交给了儿子。因这些年忙于给村民看病没法照顾家,记者问她对邓前堆有没有怨言,达付恒说:“他能把别人的病医好,别人高兴了我就高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处理 高山 耕地面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