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扎实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扎实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

  □□ 本报记者 刘伟林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通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来确保黑龙江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吉炳轩说,要清醒地看到,尽管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很快,但农民还不富裕,不论收入水平,还是生产生活条件,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除历史形成的二元结构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外,从黑龙江农村发展实际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产业化水平低。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只有30%,农民主要靠卖粮收入。二是城镇化发展慢。除县级城关镇以外的多数小城镇没能发挥发展经济、吸纳就业、活跃流通、改善生活的作用,大批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三是商品化程度差。从农民收入、住房、教育、社保、医疗等各方面状况看,农民获得的报酬、享受的待遇、占有的资源,并没有充分体现劳动者劳动价值。

  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在哪里?吉炳轩认为,就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吉炳轩说,从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第一是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是水利化,必须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第三是科技化,用高科技手段来经营农业,以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来获取农业的大丰收。第四是商品化,农产品要通过市场交换成为商品。第五是产业化,把农牧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开发,形成产业体系。第六是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农业的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按照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目标,加快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大机械,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机械化生产环节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在农业水利化方面,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控制性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等5大类128项工程建设。在农业科技化方面,实施大豆垄三栽培等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农业产业化方面,全省农畜产品加工量3800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粮食加工总量2550万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0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畜禽、乳品和山特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吉炳轩说,两年来,通过实施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全省46个县的城关镇已经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00多个农垦和森工小城镇快速发展,12个重点旅游名镇全力建设,一些加工型、商贸型、口岸型小城镇作用明显。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通过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垦区带动、林区带动、油(田)区带动、矿区带动、口岸带动、交通水利枢纽带动、景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发达乡村带动、县城和有实力的乡镇带动等“十条路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吉炳轩说,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要围绕重点,突出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粮食高产、高效、优质。要把粮食产量稳定在千亿斤水平,并力争每年有所增加。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组织实施5000万亩水稻工程建设,争取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继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把两大平原区建成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把黑龙江建成国家稳固可靠的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玉米 土地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