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村手工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农村手工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农村并不是“贫困”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的承载体系,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农村手工艺可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 徐红梅 /文 李楠 /摄

  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耕种劳作到民俗节庆,古老的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民间手工艺便是其中离人们的生活最近、传统色彩保存较好的一部分。在广大农村,手工艺作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农村手工艺如何才能为农户带来更富足的生活?怎样才能不被工业文明所覆盖?又该以何种方式继续发挥其蕴含的文化功能?这不仅是文化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2011年1月9日至18日,《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北京的举办,不仅红红火火地拉开了2011年中国美术馆开年大展的帷幕,更让“农村手工艺”这个似乎非常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词汇重回人们的视野。在感受久违了的手工文化温情的同时,观众们认识了该调研项目的主持人——潘鲁生,了解到他所领导的一支默默致力于民间手工艺研究的团队。

  小手艺大传统

  一双用柳条编织的大手立于展厅之外,手指穿起红色的丝线,以天与地的翻绳游戏,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三道传统的木门分立各个展厅入口,以传统文化韵味和现代创意设计的结合,打开了农村手工艺通向幸福吉祥的大门;一面由3600个中国结铺满的长壁上,掩映着老母亲满怀期待的目光和苍老的面容,中国红熔铸着辉煌与沧桑……在《手艺农村》展览现场,4000余件大学生精心设计、农民巧手制作、用料天然的手工制品,让络绎不绝的观众在辞旧迎新的时节沉醉于民间的智慧。

  将农村手工艺带入国家级艺术殿堂,作为领头人,潘鲁生想要向观众表达的当然不仅仅是一种怀念。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特色鲜明,近些年来,人们正是在民俗民艺中而非高雅艺术中,获得着普遍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小物件大产业

  许多年来,国人在肯定手工艺的价值的同时,对于手工艺的认识却长期停留在感性的阶段。潘鲁生的田野调研让农村手工艺的现状和问题变得更为客观、清晰和具体起来。

  山东临沂拥有经销公司679家,带动农民15万人,为农民带来收入近10亿元;巨野有4个工笔画专业镇、20个专业村、322个专业户、40多家农民书画协会,2007年工笔画总产值4500万元;曹县现有各类桐杨木工艺产品经销公司5500余家,85%的农户、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从事桐杨木工艺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潍坊杨家埠全村51.5%的人口在从事风筝、年画生产与经营,2007年风筝与年画全年销售额达3511万元……通过调研,潘鲁生备感鼓舞和振奋。他发现,在现代农村,无数手工艺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县逐步成长起来,呈现出规模化发展并日益壮大,带动着农村手工文化产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生产方式迅猛发展。

  产业化的道路上,农村手艺人的收入,是潘鲁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农村手工艺以“贴牌”、“代工”为主,加上农户处于产业链末端,且产品大多面向批发市场,利润空间小,农户的收入普遍偏低:一件柳编的手工费从1.3元至3元不等;中国结穗子的手工费从2000年的0.6元/个降至2008年的0.035元/个;高密毛绒玩具产业2007年农户月收入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而中间人月平均收入却达近万元……

  “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收益相对较低,就不可能保证产业发展的持续、稳定与健康,也不利于农村手工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潘鲁生建议,成立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变农民独立面对现代市场的弱势地位,并发放小额贷款等,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和方便,改变中间人拿利过多的现状。“健全‘中国手艺’的产业链,对于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

  土特产新创意

  农村手工艺不但有最淳朴的乡土气息,还可以充满时尚的色彩!展厅里,柳编的装饰屏风、储物柜、现代座椅、宠物篮,桐杨木的便签盒、纸巾盒、钟表、CD架,土布披肩,现代版的掐丝珐琅彩年画……这些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参与设计的手工艺品,无一不是传统手工元素与现代生活理念融合的结果,许多观众为之惊叹不已:土布不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相结合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