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对再次夺取夏粮丰收充满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我对再次夺取夏粮丰收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张丛

  3月4日是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的第一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第一个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就极端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极端气候频发,特别是今年初的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对此您如何看待?

  陈锡文:中国地域宽广,历史上自然灾害年年都有。这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突发性的气候灾害发生频率比过去多。这是一个全球变化。在农业上首先思想要改变,要提高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测。

  从目前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看,大部分都是小区域的,不是大面积。今年冬春旱情严重,实际上土壤墒情还可以。关键是现阶段,马上到惊蛰,万物复苏,如果清明时雨水不能保证,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总的灌溉条件比去年好得多,去年夏秋降雨量较大,所有的水利设施存水量都很充沛,水源供给比去年好。

  党中央、国务院对夺取夏粮丰收高度重视。春节前后,国家两次增加抗旱补助共计129亿元,这么大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粮价比较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高。一方面天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今年抗旱的条件、决心和人们的认识、措施、手段比历年都好。我对今年再次夺取夏粮丰收充满信心。

  记者: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水利方面的一号文件,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陈锡文:1998年洪涝灾害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水利很重视,但主要力量放在大江大河,对于中小河流、病险水库、微型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还不够。过去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是依靠农民肩挑背扛,大兵团作战。进入新世纪发生了两个大变化。一个是税费改革,不能让农民随便出工出劳,第二是农民工进城,青壮劳动力不在村里。所以过去依靠劳动力积累建设水利的方式,现在就要进行调整。需要关注的是要把相当大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农田水利建设上,因为农田水利建设十年还没有形成一个新机制,欠债很多。

  农田水利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地里那段,很多地方最后一公里还没解决,怎么到地里还得关注。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三小”水利建设。我国现在有8万多座水库,3万多座带病运行,其中还有些危库、险库。对此,中央特别要求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解决好小型水利设施。

  记者: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陈锡文:从长远看,中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将进一步减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保护好耕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

  目前存在一些不正常因素,一个是全国粮食生产开局遇到了一些灾害,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强抗旱的力度,成效很明显。关键就是要组织有效的力量和手段去解决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不能一说灾害就觉得注定不行了。

  第二个不正常的因素是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度上涨,但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点。如何看待国内粮食上涨的形势,如何看待国际市场粮价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今年冬春受旱影响夏粮,只要坚持把麦苗返青之后的麦田浇灌好,今年的夏粮不见得减产。全年的粮食生产,由于国家大幅度的投入和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有能力保障中国人自己的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连续七连增是个奇迹。这里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离那个减点产的拐点越近。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总供给在1万亿斤以上,只要能维持在这个水平对市场就没有大的波动,稳定的目标最重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气候 连续 气候变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