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我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加速推进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明显加快,对农业乃至整体“三农”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揭示,“三化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必须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否则,现代化就会走弯路,甚至停滞不前。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实现好“三化同步”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完成好的历史使命。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否实现“三化同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遍览各国发展进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及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三化”关系,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局面动荡,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农业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一度提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40%。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三农”事业在提供了巨额积累的同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农村率先实行的改革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火山喷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推动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活跃,农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也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包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构想和发展路径。从2004年开始,连续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这8个“一号文件”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税、牧业税等一系列税负被取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反哺“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形成了强农惠农的基本政策框架,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纵观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的时候,经济社会就繁荣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调整,各项建设就会出现波折。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实现“三化同步”势在必行。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增”,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七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基础薄弱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13亿人口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的粮仓不能建在别人的土地上,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

    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当前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些领域出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折点,一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凸显,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剧,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增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 处理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