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七彩云南舞出新色彩 ——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周佳鸣杨志华
早春二月,记者在云南采访。一路走来,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似一幅幅靓丽画卷徐徐展开,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一切,得益于云南省长期以来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作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得益于全省上下在“十一五”期间把农业产业化打造成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迈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云南又将“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产业化”。这一重大举措,将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震动?
聚焦农业产业化真金白银投向龙头企业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云南省保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之首。但要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迫切需要创新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2010年10月,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亲自带队,组织省级职能部门和各州市主要领导,对全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组织了大型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楚雄、大理、德宏、临沧、普洱、文山、保山等七州市的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调研,对全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
2011年新年伊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作为云南省的“一号文件”出台。白恩培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这个“一号文件”,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如何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如何解决龙头企业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问题?如何减轻农产品出口企业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和伤害?针对这些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文件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案。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2亿元;国有土地出让纯收入扣除规定的开支项目后,收入的30%和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对于解决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文件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设立200亿元以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重点用于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和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等。还有免征营业税、免缴土地使用税、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土地、能源优惠等系统性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到了基层普遍的称赞和推崇。
特色产业亮点纷呈产业化经营显优势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告诉记者,云南气候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已成为东部种养业、食品加工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央企入滇”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云南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省里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到目前,云南粮食已连续7年稳定增产。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6个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4个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肉类总产达到466万吨,跃居全国第12位。农产品出口连续10多年位居西部第一。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逐渐成长,并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快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去年,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近4000万亩,牲畜养殖1200多万头,禽类养殖68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35多万亩。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值达到170亿元。龙头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25/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