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建琴
自20世纪70年代茧丝产量超过日本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出口国,蚕茧、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全国26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市)的1000多万户农民栽桑养蚕,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县(市)和乡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趋势】“东桑西移”+蚕业产业化
生产在波动中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市场供求波动影响连续两年下跌后,2010年整体恢复性增长,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价格等指标全面增长。2010年,桑园面积已恢复到1210万亩,产茧量61.6万吨,蚕茧总收入190.2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生产区域由东向西转移。2003年起,我国西部蚕茧产量超过东部,呈“东桑西移”格局。2010年,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五省蚕茧产量占比升至58.38%,桑园面积占比增至56.83%。
蚕业产业化带动大批龙头企业成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蚕茧供求的市场化,各地涌现了一批内连蚕农、外接市场的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蚕桑产业化模式。
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产业效益。近几年,我国在丝棉制品、蚕沙叶绿素、沙地桑和蛋白饲料等领域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年产值达数亿元。
【对策】跨区域产业链整合
蚕桑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密集型特征,以及产业链长、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我国蚕桑业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但随着国际经济的好转、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及蚕桑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内外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基于产业转移、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科技进步,我国茧丝生产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
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单从“茧—丝—绸”产业链来讲,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蚕茧需求量基本稳定在60万吨~70万吨之间。为此,我国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
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整合发展蚕桑产业。西部现是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东部仍是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中心,主要任务是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和品牌创新,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走蚕桑产业多元化道路。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开发和利用蚕业生产的废弃物,如桑枝条、蚕沙、缫丝废水等,变废为宝;二是对已应用的蚕业资源如蚕蛹、蚕丝等进行深度开发;三是根据蚕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开发桑园、蚕房、蚕茧干燥设备等蚕桑生产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资金投入,引导构建产学研联合开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借鉴日本蚕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蚕业协会、蚕农合作社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避免恶性竞争,规范市场;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协调企业和蚕农的关系;提高蚕农在市场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增强蚕业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蚕茧生丝价格。为稳定蚕茧产量,避免蚕茧价格的大幅波动,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引导蚕茧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蚕茧价格进行科学预期。
改革茧丝绸产业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应改革茧丝绸产业体制,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各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均由一个部门管理。同时,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全面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建立茧丝绸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1-24/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