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他生活在尧、舜时代。那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极为恶劣。《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下》也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从这两段文字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环境极为恶劣:地势高低不平,江河壅塞,百川无防,薮泽无数。因为没有排水的沟洫系统,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之时,洪水横流,防治水害就成了生产、生活的当务之急。

    尧根据四方酋长们的推荐,派夏部落酋长鲧去负责治理洪水。鲧采取“壅防百川,堕高堙底”的办法,即在人们居住的地方及其附近筑土作坝,用筑堤堵塞的办法防治洪水。但是,筑土挡水,抵御不了洪流的冲击,还会导致别处决堤,造成更大的灾害;同时,又因不能排除内涝,致使农田淹没,庄稼毁坏。因此,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这时尧已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又征求四方酋长的意见,任命鲧的儿子禹为司空,继承父业负责平治水土工作。禹征得舜的同意,让契、后稷、皋陶和伯益与自己一起参加治水的工作。

    禹总结自己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洪水:“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大禹根据水的流向,因势利导,疏浚通道,使其流入大江大河,最后终归大海。正如《吕氏春秋·贵因》总结的那样:“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

    大禹治水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是切实可行的:“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术,定高山大川。”“卑宫室,致费于沟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使用准绳、规矩等简单工具,制木为桩,进行原始的测量工作。

    大禹治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疏通被壅塞的河道,让洪水尽快流入大江大河。《尚书·禹贡》记载:“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庄子·天下》也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反映大禹治水的范围及工程量是相当大的。但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按大禹治水当时的历史条件,其治理的范围当在黄河中下游地域。

    大禹治水的另一成就是“致费于沟域。”《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对舜谈起自己治水的情况时说:“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就是在田间采取挖掘沟渠的办法,将积水逐级地排入江河,在降低农田水位的情况下,保证庄稼的生长。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开创了沟洫制度,这对于我国的土地利用和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很大贡献的。

    人们对于大禹治水的传颂,另一个原因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庄子·天下》说大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韩非子·五蠢》也讲:“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大禹在治水中表现出的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精神,得到了世代人们的赞扬。穆祥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结 农业生产 排水 高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