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国凤
冬日的贺兰山下,宁夏闽宁镇漂亮整齐的村落,村民们喜笑颜开的面容,无不诉说着福建和宁夏两省区10年对口扶贫路上真实、踏实、朴实的故事。
行走在闽宁镇,一望无际的万亩葡萄种植基地绿意盈然,新农村四合院建筑气派大方,新建的中学彩旗招招,菌菇生产大棚整齐排列,新型养殖园区即将完工……如今,这里的农户步调快了,房屋新了,钱袋子鼓了,孩子们奔跑在放学的路上,笑声洒满整个乡镇。
1991年,在银川市贺兰山脚下,来了一群力求改变命运的人。他们从六盘山山区迁移至此,形成当地最大的移民吊庄区。从2000年起,为安置这批贫困群众,自治区陆续建立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和玉海经济开发区,群众自愿迁至。在闽宁协作的大背景下,闽宁镇应运而生。闽宁镇居民建起了简易的“门牌”,立志写下“闽宁携手建新村,东西合作奔小康”的豪言壮语,两排松树,一条土路,拉开了闽宁镇建设的序幕。
闽宁镇的发展,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福建省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大批扶贫资金项目落户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城镇。开荒、生产、建设、治理、招商引资、发展企业……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换了,但对闽宁镇发展的关怀和支持力度愈加大了。
借助福建“阳光工程”项目建设,闽宁镇先后举办菌草、葡萄、枸杞、肉牛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29期,培训人员和专业养殖大户16513人次,劳动力转移56000余人。2010年,闽宁镇种植酿酒葡萄10600亩,枸杞1200亩,菌草800亩,移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飞速前进。
截至目前,闽宁镇已形成5个贫困村互助合作社,共为600多户合作社社员发放借款241万元,扶持种植葡萄、枸杞6600亩,发展养牛101头,羊317只。通过扶贫互助资金发展葡萄、枸杞等产业的农户一个周期户均增收800元以上,受益人口达到2700多人。发展沿路经济,从事商贸、餐饮、文化娱乐、信息服务、运输、住宿、建材等各种行业个体人员近2000人,社会各项经济事业迅猛发展起来。
10年来,闽宁镇以闽宁协作和自治区闽宁扶贫开发现场会议精神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机遇,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自治区闽宁扶贫开发现场办公会议以后,将葡萄种植、菌草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发展确定为移民地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经济发展途径,增加群众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移民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
10年来,闽宁镇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779万元,通过两地有关部门支持的整村推进、村级互助资金、菌草产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为构建和谐移民吊庄地区提供坚强有力支持。闽宁三级扬水泵站改造项目已列入全国大中型泵站改造项目;2.6万亩盐碱化土地已开工治理;完成2个新农村庄点建设,安置农户517户;对闽宁镇葡萄种植农户无偿提供葡萄苗,并按市场价格收购酿酒葡萄。
10年来,闽宁镇在有关方面的扶贫支持下,经过不断艰苦耕耘,多年累积带来今天的质变。农牧业生产总值突破了9800万元,是10年前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2元,是10年前的2.85倍。乡村道路由原来的“三纵一横”发展到“三纵三横”,公共设施极大完善。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当地群众也能看到有线电视了。5条57公里的支渠、66条145公里的斗渠得到有效改善,解决了农民种植果林的用水困境。累计建设农村道路67公里,是10年前移民地区乡村公路建设总和的3倍多。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农民居住问题,自来水入户达到100%。10年来,对1225户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伤残军人、老复退军人、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慰问,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74.7万元,发放五保供养金13.24万元,节日慰问金61.61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21/16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