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冬日暖阳下的偏桥村之变


    □□本报记者徐恒杰郝凌峰

    又是一年春节,初升的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着偏桥村。

    位于长城脚下、京承高速公路边的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偏桥村,昔日曾经平静得有点乏味,现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从新建的小学校舍中传来了,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已经落成,11户村民已搬进了落成不久的现代化新居,依托金山岭长城的乡村旅游活力初显……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许多事物承载着偏桥村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前不久,记者到偏桥村采访,探寻这个山村的巨大变化。

    动力之源

    偏桥村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群山密布,交通不便,土地稀少贫瘠,在12公里的狭长山谷中,353户人家,1200多口人分散在9个自然村。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偏桥村信息闭塞,经济贫困,村民的经济收入、精神面貌和生存环境相对落后。

    这是一个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的村庄,其中种植收入不到20%,工资性收入约占80%。在整个滦平县这个村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人均年收入2800元左右。

    为了对“三农”问题作更多的调查了解,温家宝同志曾三次视察偏桥村。

    提起温总理三访该村的情景,偏桥村无论老少,都津津乐道。从他们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大国总理对一个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倾注的深切关怀。

    2000年元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冒着隆冬严寒到偏桥村考察灾情。他到地里察看了小白菜和玉米棒子,还看望了受灾群众,时任村支书的苏洪喜说总理当时是“看到谁家房子破,谁家困难,就进谁家”。时年70岁的赵万祥大爷就是温总理的看望对象,他本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伴。他说:“总理问我,家里困不困难?我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他嘱咐政府要特别照顾困难群众的生活。”

    2005年国庆节,温家宝再访滦平。已经卸任村支书的苏洪喜牵着两只羊在村口转悠,看见一群人围绕一位“首长”进了村。“正纳闷呢,走近一瞅,那不是总理吗?”他就这么迎上去和总理拉上手,并惊喜地发现温总理还记得他姓苏,当过书记。和周围刚从地里回来的村民们一一握手后,总理来到苏洪喜家,坐在了由金黄色玉米包围着的小板凳上,并告诉大家,他此次来是调研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是不是已经落实到位了。临别时,温总理告诉乡亲们,5年后他还会来看望大家。

    2010年1月30日,离农历新年还有半个月,温总理一诺千金,时隔5年第三次到访偏桥。进了村,村民想让他到家里坐下,他一摆手说,不行,5年没来了,要好好看看。他先是到了村口的蔬菜大棚,了解黄瓜的种植和收入情况,又从村南头走到村北头,细察村容村貌。“走着走着,总理就说,‘5年了,变化是有,但不大。’”苏洪喜说,总理还指着山脚下的几处贴着白瓷砖、水泥墙平整的庭院说:“要说变化,这些房子是新盖的。”

    温总理最后对村民说:“我给你们提三点建议:第一,把村容村貌搞好,让家家户户更干净些;第二,把土地规划好,利用好;第三,多种些树。这样,适当时候就可以发展旅游了。到那时,你们就不愁黄瓜卖不出价钱了。”

    集约之力

    为了改变偏桥村长期落后的面貌,河北省专题研究部署,把党的惠农政策采用集中集约式投入,同时成立了省驻村工作组。一场由河北省委省政府以及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领导的系统帮扶工程2010年初在偏桥村拉开帷幕。

    记者在偏桥村看到,村北山坡上矗立着巨大的“美化家园、绿化滦平”字牌,村口悬挂着“牢记总理嘱托,建设崭新偏桥”的红色横幅;而沿着主路走不远,标有“总理到过的农家院”大字招牌的院落格外引人瞩目。村子中心地带铺着整齐的地砖,新建的村委会、学校、集中居住区等建筑样式新颖,布局合理。

    先期完工的100套新民居,大部分已被村民购买,并已经有村民陆续入住。新民居设计方案结合了偏桥村的环境资源条件,不仅直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把长期以来在狭长地带散布的居民点改造为一个较为集中的居住地,将使原来的民宅面积成为新的土地资源,这为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食用菌 黄瓜 蔬菜大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