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恒杰郝凌峰
又是一年春节,初升的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着偏桥村。
位于长城脚下、京承高速公路边的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偏桥村,昔日曾经平静得有点乏味,现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从新建的小学校舍中传来了,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已经落成,11户村民已搬进了落成不久的现代化新居,依托金山岭长城的乡村旅游活力初显……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许多事物承载着偏桥村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前不久,记者到偏桥村采访,探寻这个山村的巨大变化。
动力之源
偏桥村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群山密布,交通不便,土地稀少贫瘠,在12公里的狭长山谷中,353户人家,1200多口人分散在9个自然村。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偏桥村信息闭塞,经济贫困,村民的经济收入、精神面貌和生存环境相对落后。
这是一个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的村庄,其中种植收入不到20%,工资性收入约占80%。在整个滦平县这个村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人均年收入2800元左右。
为了对“三农”问题作更多的调查了解,温家宝同志曾三次视察偏桥村。
提起温总理三访该村的情景,偏桥村无论老少,都津津乐道。从他们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大国总理对一个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倾注的深切关怀。
2000年元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冒着隆冬严寒到偏桥村考察灾情。他到地里察看了小白菜和玉米棒子,还看望了受灾群众,时任村支书的苏洪喜说总理当时是“看到谁家房子破,谁家困难,就进谁家”。时年70岁的赵万祥大爷就是温总理的看望对象,他本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伴。他说:“总理问我,家里困不困难?我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他嘱咐政府要特别照顾困难群众的生活。”
2005年国庆节,温家宝再访滦平。已经卸任村支书的苏洪喜牵着两只羊在村口转悠,看见一群人围绕一位“首长”进了村。“正纳闷呢,走近一瞅,那不是总理吗?”他就这么迎上去和总理拉上手,并惊喜地发现温总理还记得他姓苏,当过书记。和周围刚从地里回来的村民们一一握手后,总理来到苏洪喜家,坐在了由金黄色玉米包围着的小板凳上,并告诉大家,他此次来是调研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是不是已经落实到位了。临别时,温总理告诉乡亲们,5年后他还会来看望大家。
2010年1月30日,离农历新年还有半个月,温总理一诺千金,时隔5年第三次到访偏桥。进了村,村民想让他到家里坐下,他一摆手说,不行,5年没来了,要好好看看。他先是到了村口的蔬菜大棚,了解黄瓜的种植和收入情况,又从村南头走到村北头,细察村容村貌。“走着走着,总理就说,‘5年了,变化是有,但不大。’”苏洪喜说,总理还指着山脚下的几处贴着白瓷砖、水泥墙平整的庭院说:“要说变化,这些房子是新盖的。”
温总理最后对村民说:“我给你们提三点建议:第一,把村容村貌搞好,让家家户户更干净些;第二,把土地规划好,利用好;第三,多种些树。这样,适当时候就可以发展旅游了。到那时,你们就不愁黄瓜卖不出价钱了。”
集约之力
为了改变偏桥村长期落后的面貌,河北省专题研究部署,把党的惠农政策采用集中集约式投入,同时成立了省驻村工作组。一场由河北省委省政府以及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领导的系统帮扶工程2010年初在偏桥村拉开帷幕。
记者在偏桥村看到,村北山坡上矗立着巨大的“美化家园、绿化滦平”字牌,村口悬挂着“牢记总理嘱托,建设崭新偏桥”的红色横幅;而沿着主路走不远,标有“总理到过的农家院”大字招牌的院落格外引人瞩目。村子中心地带铺着整齐的地砖,新建的村委会、学校、集中居住区等建筑样式新颖,布局合理。
先期完工的100套新民居,大部分已被村民购买,并已经有村民陆续入住。新民居设计方案结合了偏桥村的环境资源条件,不仅直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把长期以来在狭长地带散布的居民点改造为一个较为集中的居住地,将使原来的民宅面积成为新的土地资源,这为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偏桥村小学新校舍也是此次改造、建设的重要部分。新校舍宽敞明亮,教学设备齐全。同时,政府还给教师们新建了周转宿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新民居的对面,就是新落成的村民活动中心、党员和文化活动室,村民专业协会在这里有了固定活动场所。新开业的卫生所和超市为村民提供了方便,这些使新民居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完善。
去年3月间,来自河北省和承德市林业和水利等部门以及滦平县直机关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1000余人,在这里开展了植树造林。曾参加此次植树活动的滦平县委书记毕建华说,这次率先开工的偏桥村造林绿化和水利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工程完工后该村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40%提高到75%,使该村真正成为“花果山村”。
产业之本记者在偏桥村采访时,遇到村民杨春泽用独轮车推着扎成捆的树枝到自家院子。这是他为过冬准备取暖做饭用的柴火。杨春泽认为,村里的建设面貌改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从产业开发上多做文章,能促进村民稳定地提高收入水平。就像本县的周台子村,在承德和河北都是数得上的名村,主要是有产业有企业,现代农业也搞得好。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偏桥村的一次输血过程,那么优势产业的开发引入和生产环境的治理改造就是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来帮助偏桥村发展建设的各级干部,显然注意到了杨春泽等村民们的想法,已经从发展旅游业、种植业、林果业等方面着手为偏桥村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偏桥村已经被河北省旅游局定为“农家游”重点开发村,已被纳入承德—偏桥—坝上草原、金山岭长城—偏桥的承德市热点旅游线路中。
承德市平泉县食用菌种植有着传统的优势,有关部门适时地将这一产业引入偏桥村,目前占地215亩的食用菌园区及日光温室改造新建项目已全部完成,已投资80万元建成占地7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基地1处,年可生产菌棒30万棒。
和谐之约
在偏桥村的整体改造中,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在发生着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的偏桥村呈现出党风正、民风纯、村风新的可喜面貌。
偏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申显西说,偏桥村党支部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推行了“事项提出、民主讨论、民主表决、事项承办、监督实施、评议考核”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六环工作法”,并将财务支出、扶贫帮困、党员发展等30多项村务事项纳入集体决策范围。村党支部把决策的事项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并让村民参与承办的全过程。
偏桥村委鼓励党员干部争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表率,党支部帮助党员借贷款、办手续,去年以来,累计为党员筹措发展资金50多万元,帮助解决各类问题40多个。全村党员中有一半以上从事种养殖和个体经营,4名班子成员中2人拥有自己的致富产业。
为化解邻里纠纷,该村积极开展“村民说事拉理”活动,村组干部深入农户,排解纠纷,做到“出现一起,化解一起”,去年下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15件,无一例群访、越级访、纠缠访。村党支部先后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秧歌队、文艺宣传队和“农家书屋”,定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创建、“十佳好婆媳”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摒弃陋习。
在偏桥村,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更免不了有诸如村民对搬迁方案意见不一、新民居结构有待改善等一些问题,但至少今天,在这个曾经封闭落后的山村新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了,这场致力于进步与发展的变局将会以其内在规律持续下去。
前不久,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在滦平县就新民居建设进行调研时专门到了偏桥村。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在省委常委会上关于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新民居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偏桥村之变派生出的“惠农政策集约投入、三级联动系统帮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所呈现的突出效应,对于许多与偏桥村一样有着潜在区位资源优势的乡村来说,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