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朱先春赵洁地头问成本,菜农叫苦
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冬季瓜菜主要产地之一。1月初,在崖城镇坡田洋的一片菜地,记者遇到22岁的拱北村村民高镇元时,他正忙着把刚摘的豇豆搬上小货车,准备去镇里的蔬菜交易区卖。他家只有八分田,加上帮大伯种的两亩地,都种了豇豆。提起每亩的种植成本,高镇元说:“肥料比去年大幅上涨,比如,一袋复合肥去年卖220元,今年涨到了250元。另外,雇工成本也有很大涨幅,去年一个挑工从早上六七点干到中午十二点,工资为100~110元左右,今年涨到了140~150元。还有一些其他支出,比如,支撑豇豆藤的竹竿支架,每根要0.6元。”
有10多年种菜经验的孙大爷也是拱北村村民。他家有3亩地,又承包了外出打工的邻居家1亩地,租金是每年1500元,主要种豇豆。“目前的价格还可以,但支出比去年高多了。”孙大爷说,“总体看,4亩地去年一共投入了6000多元,而今年到现在已经投入了8000多元,后面的还没算呢。”
由于管理得好,孙大爷家的豇豆每斤可卖到1.8元。孙大爷有点文化,爱看新闻。他对记者说,最近从电视上看到国家在调控菜价,他有点担心,流通的环节没有减少,如果菜价降低,菜贩子的利润减少,没有人来收购,明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除了本地农民,坡田洋还有许多来自湖南、贵州、安徽、河南、江西等地的异乡人包地种菜,但普遍规模都不大,最多的也就包了20亩。他们一般都在田间搭个简易的棚子,种菜季节都住在这里,生活很艰苦。
湖南省怀化的刘松良在这里包地种菜已有3年,“农药、化肥、人工都在涨。我和老婆整天住在田里,条件差,又辛苦,成本这么高算一算还不如去打工。承包合同是4年,到时候如果价格还是这样不断变动,就不想再干了。”刘松良说。市场看交易,原始而落后
摘完了一茬菜,上午十点左右,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开着小货车去镇里交易区卖菜。从田里到镇里有一段路很窄又不平整。据了解,当地政府想重修这条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记者看到,镇里的蔬菜交易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在两条马路上,尘土飞扬的。根据蔬菜品种,交易区分为豇豆区和其他品种区。为缓解交易高峰时间附近的交通压力,也为了避免农民直接去经销商档口送货,供大于求被压价,交易区被设在距离档口大约一里以外。
农民把小货车停在相应区域后,各经销商手下的“马仔”(验看蔬菜质量和出价的伙计)就会到各个车前验货,并与农民讨价还价。水南村农民孔小妹刚摘了一车茄子来卖,大约有2000斤。她告诉记者,家里种的茄子近来每四五天摘一次,已经摘了十几茬,这一车要5个工人帮忙一起摘,工钱是每人80元。她希望每斤能卖到0.9~1.0元,如果整车都要,0.8元也可以。
过了大约一小时,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孔小妹的整车茄子以每斤0.75元的价格卖出。只见出价的“马仔”拿出一支深色粗水笔,在孔小妹的胳膊上写下了“0.75一斤,11点20分”的字样,告诉她去交易区的地磅称重,然后赶紧把茄子送到档口。孔小妹说,由于蔬菜价格随时都在变,如果超过一定时间还没有到达相应档口,这个出价就不算数了。说着,她和家里人急匆匆地开车走了。
档口问流通,经销商说赚钱难
有14年冬菜贩运经验的湖南人代幕林告诉记者,崖城的蔬菜收购商来自全国各地,有湖南的、广东的、安徽的、山西的、河南的等等。
谈到成本,代幕林连称支出不小:“我雇了9个人负责收购、质量把关等,都是老乡,每人月工资4000元,包吃包住,包手机费,包来回家乡的车票等,抽烟也要管。另外,每天大约要雇40个小工打包、搬运蔬菜,每人每天工资200~300元,还有打包费、保鲜费、运输费等。蔬菜运到批发市场后,一般每车要交1000元进场费和300元代卖费。”
“蔬菜是一天一个价,甚至一会儿一个价,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代幕林说。
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销商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总是赚钱的。代幕林的合伙人罗席春给记者讲述了最近的一次亏本生意。2010年12月2日,他打电话问到北京新发地市场豇豆每斤价格是1.75元,他的豇豆是每斤1.15元收购的,于是赶紧发了一车,12月5日到达新发地,结果每斤0.9元都没人要,一车就赔了三四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26/16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