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戈壁产业 兴民富边


    在人称“有地无土、有场无草、有山无果、产业单一”的乌恰县,走出大山的牧民操持起和祖辈完全不同的营生……

    古称捐毒国、曾是丝路南道重镇的新疆乌恰县,将牧民定居工程与发展戈壁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少数民族牧民搬得出、定得住、快立业、早致富。有些定居牧民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能手,柯尔克孜族牧民阿迪力·托洪巴依等知识青年还组织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边境线长达485公里的乌恰,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一类口岸,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的纽带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该县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农村人口共有33211人,仅有荒漠性草场近1600万亩、高山旱地2.3万亩,是一个传统而典型的高原牧业县,也是一个有地无土、有场无草、有山无果、产业单一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就戈壁产业的发展,乌恰县委书记范宝军介绍说,2007年,为加快少数民族牧民走出大山的步伐,早日走上致富路,他们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把玛依喀克的2万亩荒地改良成为饲草料基地。次年春天,又在此处戈壁滩上建造了40座温室大棚。采用少土栽培技术种出来的花卉、蔬菜长势良好,在秋季温室大棚增加到了100座。同年,该县还在阿克的戈壁滩上,栽种了3万亩红枣、核桃等果树。

    2009年,全县上下积极投身于戈壁产业,把玛依喀克打造成了高标准的牧民定居基地,新建了城东戈壁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城南林果生态园、阿克林果基地、北来西特色养殖基地、黑孜苇乡獭兔养殖基地以及7个戈壁荒滩养殖小区和1万亩戈壁饲草料地。2010年,县里又再次加大了推进力度,投资建设了智能温室育苗中心,还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使戈壁产业走上了农林牧齐头并进、种植养殖良性互动的循环发展之路,让定居牧民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生产技能得以提高,脱贫致富得以加快。

    据了解,2010年,乌恰的戈壁温室大棚数量已达1911座,1121名农牧民、回乡大学生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学习,大棚蔬菜的亩均效益也增长到了1万元左右。2000多名定居牧民从事戈壁养殖业,使土鸡特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养殖量从几年前的10多万羽发展到了2010年的51.2万羽。目前,该县走出大山的1715户定居牧民,户均有一座温室大棚、15只土鸡特禽和10亩特色林果。

    戈壁产业已逐渐成为该县牧民定居和兴边富民的支柱,呈现出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定居牧民从业技能逐步增强、标准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种植养殖效益愈加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戈壁产业的带动下,该县3.3万多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1848元,较上年增加218元,是乌恰历史上增幅最高的年份。

    快速发展的戈壁产业增加了乌恰农牧民的收入,这得益于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全县各族干群的齐心协力,同时也离不开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热心参与,新疆帕米尔鲁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2009年来在该县承包了55座温室大棚种植花卉,使当地30多农牧民的年收入从以前的一两千元猛增到了2万元左右,每年为县财政增加了10万元的进账。

    为加快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乌恰县成立了物流配送中心。去年9月开业以来,配送中心将当地产出的近300吨设施蔬菜销售一空。中心主任韩昭存说:“目前乌恰的农产品总量还不大,主要是保障本县城乡居民和400多家企业职工的生活供给,仅有少部分外销。”

    韩昭存还透露,他们打算利用乌恰的区位优势,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以解决当地戈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之后的销售问题。

    研究农村经济的学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是乌恰发展戈壁产业、实现牧民定居立业、活跃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但这个财力薄弱的边陲小县做这件事难度很大,建议上级政府加大投入,在乌恰建立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出口集散地,以推动整个克州戈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南疆地区农产品的加快流通速度,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就戈壁产业的长远发展,范宝军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县上下要积极投身于戈壁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做好农产品的外销和乌恰地域文化的挖掘、利用,以增加戈壁产业文化底蕴,丰富乌恰农产品内涵,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力争2015年左右,全县戈壁设施大棚数量达到1万座,戈壁土鸡特禽养殖总量增加到200万羽,戈壁特色林果面积扩大到10万亩,实现农牧民一户一座棚、户均养禽200羽、每户拥有10亩果、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温室 养殖基地 花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