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每次物价大幅上涨,都免不了扯上农业与农民。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杜润生同志领导下做调查研究工作,就受到过这个“联系”的困扰。最近物价趋紧,相关论调又起,似曾相识。
以2010年11月份的物价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统计局发言人说,11月我国物价指数上涨的主要推手是食品,因为“11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
笔者注意到,央视在播发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公布并解释物价指数的时候,屏幕上显示的“贡献”一词,被打上了引号。各家平面媒体的报道,也一律给“贡献”打引号。
那么,农业和农民对物价总水平到底有没有贡献呢?看来是有的。中国目前CPI中,食品占比在40%左右,占比最高,变动一小点的影响就很大。像去年11月份的情况,食品本身涨价幅度最高(11.7%),又是物价指数里最高的权重(40%),一起拉动了CPI同比上涨3.8个百分点,占整个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1个百分点的74%。此贡献,真材实料。
但是,说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统计指数做出了贡献,绝不等于说食品价格就是CPI上涨的原因,更不等于说食品和农产品是通胀的祸首!食品价格因何而涨?农产品价格又因为什么而高?按照很流行的“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被农产品的成本上涨“顶”起来的——生产农产品的人工、化肥、农资、燃料、物流等等的成本,今年以来不也是升得很急吗?
是的,在市场之中每个人的产出都构成别人的成本。要追通胀的源头,买米的举报卖米的,卖米的举报卖化肥的,卖化肥的举报卖化肥原料的,卖化肥原料的说人工贵啦,因为他们吃的米贵啦!转来转去,才发现每个环节都很“无辜”,所有产出品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各自上游的成本价格在上涨。
把所有供求连到一起,追来追去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是因为需求的拉动——别人对你产品的需求旺,导致你对上游产品的需求也旺。这样看,所有成本之价都是被需求拉起来的。
人类的需要永无止境,受到的实际约束主要就是货币购买力。照此定义,货币才是需求的要害,也是物价总水平变化的真正关键。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对此商品的需求超过了它的供给,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是因为——也只因为——总需求的上涨超过了总的供给。任何一个经济,货币供应量高于商品和服务量的增加,总会带来通货膨胀。说什么“成本型通胀”或“输入性通胀”,离开了货币和需求都是天方夜谭——横竖口袋里没钱,或有钱也死不购物,那是任什么价也是涨不起来的。
因此,说农民、农业和农产品对通胀做出了贡献,是无稽之谈。准确地说,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反映了通胀。食品价格像任何其他商品价格一样,是市场供求在竞争中决定的。总的货币供给偏大,会一个接一个地把物价拉上来。在任何情况下,农产品和食品本身都没有能力推动通胀。(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11/16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