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蔡茂楷
福建具有“茶之乡”、“茶之祖”等诸多美誉。2008年以来,为推进现代茶产业,围绕“五促进,两带动”的目标,中央财政连续三年注入资金,总额达2.29亿元,整合省相关部门资金4.33亿元投入茶产业。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持,有效拉动了福建现代茶产业加速发展。
“最近三年,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这个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谈起茶产业,福建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林景元有着聊不尽的话题,“今年福建茶产业再传好消息,全年茶园面积将达300万亩,居全国第四位,茶叶产量将超过27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下,促进了福建茶园生态和茶叶品种更加优化;促进了茶叶质量提升和农民增收;带动了地方支农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茶业。如今,种茶、制茶、售茶、品茶、斗茶、赛茶等已成为福建百姓重要生活元素……
改善生态,构建现代茶产业发展基础
一条条宽敞的机耕路四通八达,装运有机肥的小四轮,穿梭其中;一条条畅通的水渠,蜿蜒纵横;一口口新建的蓄水池,星罗棋布……这是记者在松溪县现代茶园见到的情景。自从2008年省里将松溪县列入现代茶业生产建设项目县后,全县茶叶生产基础设施就逐渐变了模样。截至2010年上半年,松溪县完成项目总投资1965.3万元,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5286亩。
茶园的生态环境和标准茶园建设是现代茶产业的关键环节。福建省大抓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补助标准,2008年~2010年,全省共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29.39万亩,为福建茶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改善生态,更要改良品种。在具有“大陆阿里山”美誉的漳平市,早在1996年,就有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开辟了千亩优质高山茶茶场。在现代茶业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漳平市大力改进茶树品种,着力提升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和官田铁冠三大名优茶的品质和知名度。日前,中国茶叶学会已经审查通过,命名漳平市为“中国名茶之乡”。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福建突出无性系良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在,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19个,省级良种21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5%,远高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平均茶叶单产91公斤/亩,高出全国85.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全省名优茶产量9.53万吨、产值7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5.3%、75%。
提升质量,奏响悦耳的茶农增收曲
记者来到全国最大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在城区茶叶公园的生态茶园里,记者看到,每隔500米就安装了一台TFC型太阳能灭虫器。工作人员李旭云介绍说,灭虫器收集取之不尽的太阳能作为能源,针对害虫生活习惯,诱杀害虫。
自现代茶业项目在安溪实施以来,该县通过建立病虫害测报点,配备TFC型太阳能灭虫器、虫情测报灯、双筒解剖镜、生物显微镜、机动喷雾器等设备提升茶叶质量安全。
不仅仅在安溪县,几乎在所有的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茶叶主产县,提升茶叶质量安全都列入了茶叶生产的重要指标。为抑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项目实施区域建立并不断完善茶树病虫害测报点,形成相对完整的测报体系,指导茶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构建了一道茶叶质量安全保障网。
茶叶质量安全的提升,促进了茶产业总体效益日益攀升,农民收入尤其是茶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09年,福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为6680.2元,比2007年增加1213.1元,两年就增长22.2%。安溪、福安、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涉茶人口数占全县人口的60%~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50%~60%来自茶产业。
整合资金,带动优势特色茶产业发展
“现代茶业县资金补助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谈及中央财政如何支持产业发展时,安溪县农茶局副局长宋建设认为,要发展一个地区茶产业,现代茶业实施的项目其实本来都是必须做的,但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引领和激励,很多项目实施比较缓慢。财政资金补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茶商、茶企参与的积极性。在安溪县,中央财政今年补助资金1050万元,而该县全年的总投入却达到300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5/15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