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处于顶峰时辞职,几乎没人理解我。不到一个星期,玉米育种行业的朋友都知道了,纷纷来询问,那阵子我的电话响个不停。”王义波说,“在那个节点辞职出来办种子企业,我的目的很明确,不为名,不为利,就是想一心一意为民族种业做点事儿,我国种业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2001年6月,王义波辞职创建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被并购进入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时,全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在北京租了两间房当办公室,面积加起来才三十多平方米。初到河南研发育种时,大家只能住在与试验地一起租来的多年前为知青连队搭建的临时住房里,加工厂的员工有时甚至直接睡在租来的库房里。“后来终于租了一套房子,几个大老爷们儿彻底抛家舍业一起吃住,自己做饭洗衣服,骑自行车上下班、抓制种、跑市场,鞋底磨破了都无暇顾及。这与之前在科研单位时经费充足、设备先进、车接车送等优越条件相比,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回顾创业时的艰难,王义波至今记忆犹新。
从成立之初,联创公司就改变了“仨俩人一个小摊子、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全能育种”的传统育种模式,建立了商业化的育种体系。这种体系与科研单位和其他公司不同,在首席专家的统一领导下,按流程设置工作岗位,实施程序化管理,进行工厂化育种,科研人员各司其职,获得的成果都是公司的而不是某个专家或个人的。育种材料和信息资源实现全面共享,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流水线作业,育种效率比别人高很多。根据实际贡献对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奖励,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王义波认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科研是否强势。要想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开拓我国玉米快速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新品种。所以,即便在公司起步最缺钱的时候,他也坚持把有限的资金基本上按实际需要投入到玉米育种研究上。公司成立以来,始终以新品种选育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国内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需要,确立育种目标,组建研发队伍,从技术力量、资金投入、物质条件等方面全力优先支持。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科研投入快速增长,仅近3年来对玉米研发的直接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多达5000多万元。
如今,北京联创公司已在海南、郑州、铁岭建立了试验站,拥有试验用地550多亩,还分别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中试试验基点、试验基地70多处。公司的核心产品也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已育成优良玉米新自交系20多个,拥有通过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18个。
都说“十年磨一剑”。联创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已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玉米种子2200万公斤、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骨干种业公司之一。“接下来不要10年,我们要争取在5年内进入中国种业十强。”王义波坚定地说。
广告写在大地上
河南省睢县涧岗乡闫土楼村,一个收获的季节,记者在联创公司科技示范户张玉文家的院子里看到:到处晾晒的是金灿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今年张玉文种的7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以上。年近60岁的张玉文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每亩也就打千把斤,今年收成这么好,关键是用了好种子——‘中科11号’。”
像张玉文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是怎么选出来的?王义波对记者介绍说:“联创公司不仅是玉米育种企业,还涵盖了玉米种子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技术服务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公司在全国主要玉米种植省份发展了500多个县级服务销售代理商、5000多个乡级服务销售商、2万多个村级科技示范服务零售商,每年还组织代理商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安排科技示范户6万多个,通过示范户让周边农民亲眼看到每个品种的生长过程和最终产量。现在,科技示范户大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公司的示范服务零售商。”王义波将此称为“我们的广告,直接写在大地上!”
“公司还要求我们编制详细的科技示范档案,把每位示范户的姓名、地址、电话、耕地面积、地块状况、土壤状况、施肥管理情况、产量水平等登记备案,以便分户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闫土楼村村级示范服务零售商王洪伟向记者介绍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5/15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