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十七连丰”背后的育种科技


  记者手记

  仍需打好“种业翻身仗”

  除了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我国还选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绿系列绿豆、中红系列红小豆等杂粮新品种。比如,杂交谷子“中杂16”增产都达到15%以上;小米新品种“中谷2”大大提高小米的品质,以前需要半个小时熬好的小米粥,现在只需要8到10分钟就行。

  “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我国主粮育种方向,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万建民说。

  不过,万建民也指出,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种业发展仍待提升。他以大米举例说,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对大米有特殊需求。比如,肾脏病患者由于肾机能衰竭,不能吃谷蛋白含量超过4%的大米。如果谷蛋白含量高,会引起尿中毒,因为他们无法像健康人那样有效地消化蛋白。但是,普通人却希望谷蛋白含量高一些,那样营养蛋白更高。

  “如果我们能提供低谷蛋白的大米,至少可以减少肾脏病人透析的次数。”万建民说,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培育不同的大米品种。

  未来的良种培育,在追求高产的基础上,对品质和功能更加侧重。万建民指出,要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万建民说,在一些育种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有重要育种价值的重大基因比较缺乏等。

  “未来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尊重科学和严格监管下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万建民建议,以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为目标,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玉米 大豆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