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以创新改革促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胡立刚“我给你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田野的希望》,一本是《农民的呼唤》,这两本书记录了欣欣向荣的松江‘三农’从哪里出发又将奔向哪里,又是如何保持持续创新改革的动力和智慧的。”上海市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俞玉根告诉记者。近日,记者看完这两本书后受到启发,深入松江区农村进行采访。
家庭农场成为创新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期间,松江家庭农场经营者李春风应邀参加了“希望田野”方阵游行。李春风告诉记者,没有松江家庭农场的创新改革实践,就没有他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事业。
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姚水平介绍,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特征的松江找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到目前为止,松江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达152亩,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91户,机农一体化服务覆盖率超过90%,家庭农场经营者平均年龄48岁,承包期5年及以上的占总数83.7%。
记者发现,围绕家庭农场,最近几年松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创新。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种粮成本,目前在上海全面推广的精准穴直播技术诞生在松江;得到家庭农场经营者热烈响应的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诞生于松江;而农机4S店综合服务管理系统也是诞生在松江。
“围绕家庭农场高效绿色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效果,最可喜的是激发了家庭农场走向现代农业经营的自觉,松江农业现代化因此有了内生动力。”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顾晓峰说。
李杨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为顾晓峰的说法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2011年搞家庭农场前,新浜镇林建村的李翠和杨金平夫妻在镇上开旅馆和服装店,两人看准了家庭农场的机会,却因为不懂农业陷入了困境。
“如果不是松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是我们从头到尾跟上松江创新发展步伐,肯定难有今天的好日子。”李翠说。李杨家庭农场规模不大,只有150亩,合作社也只有912亩,通过种养结合,提供农机服务,卖绿色大米和做亲子活动,如今夫妻一年收入不少于70万元。
李春风和李翠这样的家庭农场,在松江不在少数。
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姚水平全程参与了松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他认为松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改革比较彻底,把所有集体经营性资产包括镇、村、队按份额全部量化;二是在分配给农民份额的时候以土地份额为主,而不是单一地以农龄计算。这为松江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打下了扎实基础。8年来,松江区14个街镇已累计分红16亿元,平均年增长近10%;截至2019年12月底,松江农村集体总资产为625亿元,比改革完成时增加近91%。
“2019年我们又创新完善了监管制度,松江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真正实现了透明化、规范化、制度化。”姚水平说。
记者在小昆山镇看到了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该平台包含资金管理、报表管理、租赁合同等9个模块,专门设立预警,哪个村哪个方面存在不规范一清二楚。
松江区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视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小昆山小城镇发展改革和黄桥村集中居住改革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2008年,小昆山镇获批全国第二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如今,当年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偏僻小镇发展成了一座崭新的小镇,1万多农村人口实现了集中居住,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公共设施完善,为上海近郊农民集中居住提供了好的借鉴。
同样,泖港镇黄桥村迎来乡村振兴的新机遇。2018年,有519户居民的黄桥村被列入上海唯一的上海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部分都进入集中居住的生活工作状态,首批64户已经在装潢,二期395户新房建设也定于元宵节后开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4-15/34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