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变“废”为肥


变“废”为肥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农业有机垃圾实现再利用
王志葵 本报记者 郝凌峰

  “你瞧瞧这‘宝贝’,不仅没有臭味,还有一股酒香味。多亏农业农村局的指导,才让它从‘烫手山芋’变成香饽饽。你要问这‘宝贝’是怎么实现了这样转型,这还要从我们镇的现实情况说起。”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环卫站主任程辉说。

  “我们移风店是种植和养殖的大镇,每年大约能产生8万吨-10万吨尾菜、9万亩农作物秸秆,并且每天还有200立方米的畜禽粪便需要去处理。想到这些我都头疼,每年处理这些废弃物的费用高达50多万元,还没算建设垃圾处理站的300多万元。高昂的处理费用和难以从根本上处理农业废弃物一直困扰着我们,临镇也有这种情况。遇上这个难题后,我们联系了即墨区农业农村局,他们积极帮忙探索。如今不仅解决了难题,还走出了一条具有即墨特色的发展之路。”程辉感叹道。

  

  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帮农户排忧解难

  自2017年以来,即墨区农业农村局面对农业废弃物处理难、利用难的困境,积极主动与功能区和乡镇对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积极申请政府项目,争取财政支持;依托科技公司,寻求技术支撑,最终形成专家提供技术、乡镇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的区域整体推进模式。

  “来、来,你尝尝,俺这用有机肥种的黄瓜,比普通的味道更鲜嘞。”移风店镇种植大户姜波说,“在俺村,环卫工人按时来收集尾菜、秸秆、人畜粪污,然后过一段时间镇上还免费送肥料,不仅垃圾不用管了,我们还得到了大实惠,地里出来的东西产量和质量也都有提高,太划算了。”移风店镇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挨村挨户把收集来的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在农业农村局和技术专家监督指导下,转变为合格的有机肥,再把他们返还给村民,这样既解决了让我们头疼的难题,农民又得到了实惠,何乐而不为?我们将继续做下去。”

  

  低成本改良土壤模式实现一箭双雕

  “当时贪图费用便宜,我就把我们家这片果园建在了山岭地。但这土壤贫瘠,土地肥力根本跟不上,之前想增施有机肥进行改良,但是商品有机肥每吨近千元,我们小农户没有资金,根本无法投入,我还一直为这事苦恼。”即墨区灵山镇果香天下负责人于敦龙回忆说。

  即墨区农业农村局根据该园区地理优势,指导其以园区周边的畜禽粪便、粮库的粮食糠壳和农场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利用简单的机械设备,添加微生物腐熟剂和功能微生物,将自产有机肥成本降至每立方米150元以下。

  “区农业农村局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我的投入成本,我现在每亩施用堆肥2.5立方米以上也比每亩地用1立方米商品有机肥的价格便宜,而且效果也不差,真正降低了用肥成本,也实现了土壤改良。周围的种植户看到效果这么好,也纷纷来找我,今年我要把这些经验无偿分享给大家,希望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带动下,帮助更多的人。”于敦龙兴奋地说。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即墨区段泊岚镇的即发农业基地是一个种养结合的大型园区。负责人袁少介绍:“园区一直在探究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园区内既有养殖又有种植,养猪400余头,种植面积上千亩,但是由于堆沤技术问题,导致肥料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气味大、发酵不彻底、肥效低等现象,这一直困扰着我们。”

  即墨区农业农村局积极邀请技术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粉碎原料秸秆、调节碳氮比、加入生物发酵剂和除臭剂进行高温有氧发酵等方式,最大限度规范了工艺生产流程。

  据业内人士介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农村能源革命的初步探索,对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好事。

  “先进的理念也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去实现,感谢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和技术专家让我们加快迈入了生态循环的模式中去,我们将沿着生态循环农业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继续为乡镇、企业、专家做好‘媒人’,构建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袁少对此信心满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立方米 发酵 黄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