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养殖重镇同步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转型加速跑出疫情“抵抗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付伟
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渔业企业复产复工、产销两旺。 付伟 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不断朝着绿色、生态、高质量的方向迈进,不仅促成了产业增效、农户增收,还为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探明了路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水产养殖主产区遭受冲击,养殖户损失惨重。而以浙江湖州的菱湖镇和广东佛山的九江镇为代表的一批“渔业强镇”,却表现出了十足的韧性和“抵抗力”,不仅损失微乎其微,还逆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让人们看到了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范本”。
“这次疫情对菱湖渔业影响不大。”电话那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语气坚定。菱湖是养鱼大镇,水域面积8万多亩,水产养殖业年产值16亿元。疫情发生后,虽然流通环节一度受阻,但凭借健全、高效的供应体系,菱湖渔业很快实现突围,目前每天出货量达6万斤,成为周边乃至长三角地区“菜篮子”保供稳价的一块压舱石。
在1000公里外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一场渔业产销保卫战也在悄然打响。对于镇农林渔业局局长谭喜纯来说,1月28日起,走访水产养殖和物流单位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下来。从掌握生产经营实际困难,到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再到有针对性地制定暖企帮扶措施,考验着这座“中国淡水鱼种业名镇”治理者们的应急能力。“关键在于打通上下游要素流通渠道,不要发生‘脑血栓’。”谭喜纯告诉记者。在这其中,由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开出的《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成为一剂立竿见影的特效“溶栓药”。
西樵山下的九江、太湖之滨的菱湖,同为中国淡水养殖重镇。前者加州鲈种苗孵化量占全国六成,致力打造“中国淡水鱼种业名镇”和“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后者以一镇之隅占据浙江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以上,正朝着“中国数字渔业第一城”“中国绿色渔业样板地”的蓝图迈进。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九江和菱湖的养殖从业者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然而,却没有打乱两地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点。相反,这场大考,更加坚定了两座渔业特色小镇推进绿色生态高效养殖和打造全链条、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转型升级,才是增强市场免‘疫’力的根本之策。”沈学能说。
推广生态养殖
一个身处山清水秀的江南,一个位于改革风劲的岭南。对于菱湖和九江来说,作为历史上桑基鱼塘养殖模式的两大源头,现代农业背景下,两地更加“心有灵犀”之处,在于不约而同率先走上了绿色生态的转型之路。“相信疫情过后,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健康水产品将更加青睐。”在佛山市渔业协会会长刘波看来,在渔业产业的未来竞争中,品质优势将远远超过价格优势。
生产、生活、生态如何实现三位一体?这是九江镇镇长张厚祥这几年思考最多的问题。这道问题背后,则是如何协同推进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宏大方程。在九江,数万亩鱼塘星罗棋布,形成了“塘在村中、村在塘间”这一生产生活的交错格局。
“要想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庄,整治养殖废水污染自然是题中之义。”在刘波看来,虽然肥水养殖与河流水体氨氮超标的因果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直接,但如果还是全凭原有经验来养鱼,“绿水绕村郭”的唯美画卷恐怕会渐行渐远。正因为如此,去年底,在九江镇举办的一场以“乡村振兴视野下水产行业现代化”为主题的报告会上,当听到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讲到池塘圈养模式可有效降低病害进而大大减少鱼药使用时,刘波当场决定组织协会企业北上取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3-07/34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