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甘肃老区山村黄酒香 秧歌社火文化年


甘肃老区山村黄酒香 秧歌社火文化年 张蕊娜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1月16日,农历小年的前一天,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村民章贤仁家十分热闹:章贤仁和当地的黄酒传承人正在祭酒、开坛,“祈盼新的一年能酿出更好的酒。”章贤仁的家人则忙着分坛装酒,将客人们预定好的黄酒装箱。

  地处陕甘交界地带的铁角城村,曾是红军长征出甘入陕的宿营地。多年来,当地人有酿黄酒、饮黄酒的传统。“乔川黄酒”也被作为地方名优产品列入庆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都是自家酿自己喝,没有往外卖过,只是在逢年过节时送送亲友。”章贤仁告诉记者,2011年,他创办了贤仁黄酒坊,打算依靠售卖自酿黄酒增收致富,但是,作坊创办之初生意并不好。转机出现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华池县政府办公室成为铁角城村的帮扶单位。从那时起,帮扶单位帮助村里宣传黄酒文化,吸引订单,章贤仁的黄酒生意越来越好。“以前一年只能卖出六七百斤,2019年我酿了1万斤,已经卖出7000多斤,每斤售价15元。”

  铁角城村山大沟深,是华池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记者了解到,如今,在章贤仁的带动下,铁角城村有30户贫困户发展黄酒产业,户均每年可实现增收3万元左右。

  “年关时节,黄酒生意正好,大家的腰包鼓了,过年也格外高兴。”甘肃省体育局驻铁角城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张建红说,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懈地帮扶,铁角城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村容村貌彻底改善,贫困户积极发展小庭院、小手工、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小产业,发展湖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脱贫产业,日子越来越好,农民户均可增收2.1万元。此外,村里还利用红色遗址,打造了红军长征宿营地、黄酒小广场、党建文化长廊、沿街民宿点,让这个素有“千年驿站”“千里盐道”之称的古村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记者来到铁角城村时,华池县正在村里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黄酒香味扑鼻的街道上,锣鼓阵阵,人们舞起了欢乐热闹的秧歌社火;村民文化广场上,写春联、送图书、置年货、寻年味、赶大集等一系列春节文化活动,让这个平日安静的小山村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在热闹的人群中,一群身着红色秧歌服饰的妇女儿童格外引人注意。“这支秧歌队是我们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表演的节目也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村民章琴说,以前村里的妇女闲暇时间,就会和别人闲聊天、打麻将、玩手机,没有太多的文化生活。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干部的引导鼓励下,村里的妇女们学广场舞、参加技能培训、做志愿服务,生活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干完家务农活,有闲暇时间都会去跳舞健身、搞文化活动,跟以前比完全是两个样儿,乡亲们精气神更好了。如今的日子,就像我们村里自己酿的黄酒,越喝越有滋味。再过几天就是春节,我们要跳着自己编排的秧歌,跟大家一起高高兴兴过个文化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历 三下乡 技能培训
下一篇 :晒年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