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行 以市场化思路补齐资金缺口 ——江苏南通市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见闻 丁军 李达 本报记者 李文博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投资总量高的工程,连年的投入对地方财政是一个考验。近年来,从“负担”到“泵站”,江苏省南通市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运用市场手段,创新运作机制,“十三五”以来新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目标。其中究竟有何经验,能否供其他地方学习借鉴,近日,记者走进南通各县市深入采访,探索其运作之道。
出台两个指标 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
南通市耕地面积664.41万亩,人均耕地不到0.9亩,却在这样的耕地资源上,实现了粮食自给,大量农产品外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南通人的精耕细作。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十三五”后,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剧,农业生产人员平均年龄在67.5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种,新时代如何保障好粮食安全,发挥好耕地作用,是摆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眼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充分调研后,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保饭碗”还是“保建设”,南通市进行了充分权衡。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用地矛盾突出问题,尤其是从2014年起,耕地占补平衡出现缺口,并且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另一方面,在“十三五”之初,南通市制定五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的目标,除了省级以上每亩1500元左右的补贴,仍需大量资金。于是,两个“1%”指标就此出台。
何为两个“1%”?秉持全市一盘棋和算大账、算长远账的思想,南通市两办提出,要以县为单位,当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达到1%以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达到1%左右。这两个“1%”,是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确定的,各县市深入排查摸底,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在确保不影响生态环境、保证灌溉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将两个1%指标落地上图,落到实处。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每新建100亩高标准农田,可以增加1亩以上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级统一调剂,每亩可换取25万元补偿资金,其中10万元用于提高这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10万元由县市区统筹,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5万元直接补助给村,作为村集体收入。而新增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由各县(市)区统筹调度使用。
账算下来,实现了谁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谁买单的效果,地方财政负担大大减轻。
资金来源有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仅2016-2018年,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57.63万亩,为“十二五”期间总量的150%,共平衡田地8.5万亩,建设电灌站1456座、衬砌渠道2690公里、混凝土机耕路3267公里、桥梁728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96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5万亩,拆除田间废旧棚舍70万平方米,迁坟19836座,新增可耕作面积3.94万亩。
明确建设标准 高质量农田奠定产业转型基础
“现在田块平整了,宽度也由之前的三四十米,调整为现在的八十米到一百米,原来分散的农田建成了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高标准连片农田。废沟废渠填小拓大,水系也更通畅了。”海门市悦来镇保民村村支部书记周卫龙说,村里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2800亩,每亩投入超3800元。
什么样的农田符合高标准?2016年,南通市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出了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村庄环境整洁、农业服务设施健全、土地连片集约经营、产出效益较高、建后管护到位等十大总体要求,并就各类内容明确43条要求,80多个具体指标,操作性很强。
质量放在第一位,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带一片,推磨转圈,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渐成规模。目前,每亩建设标准不低于2500元,比省部级标准高出10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07/34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