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猪安天下 本报评论员
202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里程碑时刻,我们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农业大国的全面小康,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色看“三农”。小康之年,“三农”怎么干?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根本遵循。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了收官之年“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落实。
小康之年怎么办,吃饱吃好才能干。十几亿人口要吃饭,始终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保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对“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来说,粮食安全无疑是小康生活的应有之义。过去谈粮食安全,更多强调的是三大主粮,而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不光要吃饭,还要吃肉蛋奶,要吃水果蔬菜,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树立大食物观。有粮有肉,吃喝不愁,才是小康餐桌;想吃就能买得到、买得起,才是每个人看得到摸得着的小康。
中国有句老话叫“猪粮安天下”,说的就是粮食和生猪等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意义。不但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关乎国家宏观经济和调控政策走向。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粮猪”的问题处理不好,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的历史关键点上,我们更应看到保供给对发展全局的稳底盘作用。全面小康之年理应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不减产,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不下滑,是小康成绩单上不可缺少的一笔。而小康社会要持续和长久发展,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绝不能靠别人来解决,中国饭碗这个“命门”就绝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
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年底前,全国生猪生产持续下滑局面也开始扭转,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两个重要生产指标首现“双增”好势头。棉油糖生产稳定,“菜篮子”供给充足。中国人再次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全局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和回旋空间。可以说,农业保供给势头基本向好,实现全面小康有相对稳定的基础支撑。
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价保供难度还很大,还存在很多挑战和隐忧。去年的生猪生产下滑再次警醒我们,国内农产品供求还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保供给绝非高枕无忧。从客观因素看,动植物疫病风险增加,灾害频发拉低单产,种粮效益持续走低,播种面积出现下滑势头;生猪政策落实还有死角,贷款难、基层防疫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从主观因素看,部分地方放松农业生产倾向有所抬头,一些地方甚至减少粮食生产;超范围划定禁养限养区的问题依然存在,搞“无猪县”“无猪乡”的倾向还未消除。2020年,我们要全面打赢保供给这场仗,筑牢小康之年丰收基础,就需处理好三类关系。
处理好“市长”和市场的关系。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是特殊产业,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政策支持和保护。去年,中央针对保供给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要压实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明确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护好农民搞生产和地方政府抓生产的积极性。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不下滑、产量不下降,像抓粮食一样抓生猪生产,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全力确保”目标。抓好“米袋子”,守紧“肉筐子”,拎稳“菜篮子”。
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确保总量稳定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短缺,就走回粗放发展的老路。我们要坚持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我们要实现的是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就需破解当前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减少重复低效农产品生产,生产更多市场短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既应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守卫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实现“吃得好”“吃得健康”,又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农业保障生产供应稳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06/34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