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介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焦宏 见习记者 刘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重要指示精神,落实2019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要求,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工作。活动启动后,各省(区、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遴选推荐工作,截至2019年8月底,共收到各地报送典型案例百余个。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实地调研核实等环节,来自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重庆、贵州、西藏、陕西、甘肃14个省(区、市)18个案例脱颖而出,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案例涵盖农村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留守儿童关爱、人居环境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各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实践的新探索,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让最需要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从首批典型案例看,近年来,各地聚焦最关键的环节和最需要的人群,优先补齐服务短板,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如甘肃省天祝县聚焦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探索建立“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公立机构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护”等多种公共服务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残疾人脱贫脱困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的根本性难题。天祝对残疾人的托养照护方式多样,既有医养结合的集中照护,也有不离故土的就近照护,在健全公共机构托养服务体系方面积累了经验。福建省莆田市建立“网格+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以“一网四化”的实践探索,有效打通了关爱救助留守(困境)儿童的“最后一公里”,构筑起“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救助及时、精准、全面的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体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突出存在的客观挑战,破解的关键是让优质医疗服务流动起来。山东省文登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乡”试点,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让专家坐诊带教、医生下乡入户、药品直送家门,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近不出村、远不出镇”,为满足农村“看好医、看病易、吃好药”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市平谷区结合农村实际,将一些城市推广的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运用到农村,创造出高位推动、部门协同、农户社区乡镇和区四级联动的“医养联动”模式。既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解决服务供给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让有限的资金优先花在民生事上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供给不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有钱建无钱用”“有钱建无钱管护”“重建轻管”等问题。江苏省扬中市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因地制宜,坚持资金保障硬性化,确保资金保障的同时,强化考核奖惩和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层“能办事、办好事”。该市财政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0万元,对人口在3000-5000人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2万元,对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4万元。为进一步减轻经济薄弱村的负担,扬中市还对年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补贴标准再上浮20%。浙江省诸暨市为确保有场所能办事,2013年至今,23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推进,新建升级改造办事场所48个,基本建成办事窗口、自助服务、休闲场所等服务功能完善的办事大厅,镇级公共财政累计投入8500万元。同步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利用现有村级办公场所,设立开放式大厅,提供“亲民、开放、温馨”的特色化便民服务,通过“一站式办理”村级便民服务示范平台创建活动,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配齐电脑、打印机、网络等办公设施,市、镇、村三级公共财政共投入4265万元,升级改造村级办事场所226个,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人居环境 强化 农民群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