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恋大步向前 ——在春节的不变中看到新变
柯利刚
当道路不再车水马龙,当灯杆挂上大红灯笼,当行李箱声响聚往车站方向,当朋友圈定位散向四面八方……我们知道,春节来了。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着许多异乎寻常的含义。它是亲情团聚的节日,是品尝年味的节日,是整装再发的节日……往事越千年,人事多变迁,春节走过千年历史,走过万里河山,在不变当中也迎来了诸多新变。
回家不变,但回家的方式变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与其说是中国人脑海中的执念,不如说是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一年背井离乡,四季聚少离多,过年了,你盼着回家,是因为你知道,有个地方,有人,盼你回家。春风十里不如家,哪怕千里万里,哪怕千难万难,过年,回家。
过去春节回家,坐闷罐车,开摩托车;现在春节回家,坐高铁,开小汽车。一位朋友告诉我:“闷罐车,从门口到座位,十多米远,挤了5个多小时才挪到;高铁,从北京到武汉1000多公里,5个多小时都到站了。”回家方式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体记忆里,更体现在群体式微中。十几年来,“摩托大军”一直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春运图景,高峰数字超过100万,但近五年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减少之势。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高铁或是开汽车回家。
团圆不变,但团圆的地方变了。你可能有父母在家,他们养你长大,你却没有陪他们变老,你清楚地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见一面就少一回;你可能有子女在家,每次看到留守儿童,你的心都为之一动,冬天到了,他们冷不冷,衣服够不够穿……工作毕竟还是为了生活,辛苦了一年,在春节假期,你想用一份团圆,温暖这个冬天。
团圆,是春节永不过时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舞台,逐步发生了转移。近几年,“反向春运”旅客比例逐年提高,今年更多的老人和孩子来到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过年。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全国范围内“反向春运”特征尤其明显。“反向春运”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扎稳了根、站住了脚,也希望这样的趋势,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微观选择,更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引导。
春节不变,但过节的形式变了。春节,自然有春节的形式。这些形式浓缩在各地的歌谣当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这首是北京的歌谣,反映的是北京的年俗。不同的地方,这首歌谣的版本略有不同,基本上都融入了地方特色,是当地年俗的生动写照。
时代在变,家庭的组织架构也在变,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过节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在家里过年,一般和熟人一起过年;现在,一些人在路上过年,甚至和陌生人一起过年。据报道,猪年春节,全国预计将有4亿人次选择旅游过年,旅游将逐渐成为新的年俗项目。经济基础变了,社会架构变了,一些旧的年俗项目,渐次消亡,虽有无奈伤感,但这其实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除了感怀,更应该积极拥抱新形式、新趋势。
新春不变,但新年的期待变了。新春,是冬的结束,是春的开始。大江南北,纵然还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冰雪下的流水,已经轻奏欢快的序章。花草树木,纵然还是树叶凋零、枝干光秃,但土壤下的根系,已经嗅到春天的气息。春节,是一个冬去春来的节日,人们纵然站在皑皑白雪当中,也总能看到眼前的灼灼桃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春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它是不变的,真正改变的是人们的新年期待。新的一年,我们既期待金山银山,也期待绿水青山,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期待城市,既可以容得下灵魂,也可以装得下身体。我们期待乡村,既可以望得见山水,也可以留得住乡愁。我们既期待吃饱吃好,也期待吃得健康。我们期待生活,不光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期待人生,不光岁月静好,还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30/34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