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仅仅是改革者在践行自己的主张,也是改革者在顺应时代的步伐。1998年农资流通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是肇始于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农资产业经济因素的变更——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力量都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容忽视的。
1998年中国农资体制的改变,与农资市场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根本性转折息息相关,是农资产业发展后的水到渠成。资料显示,与1996年相比,1997年化肥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出现逐月下降的局面。春耕期间,各地化肥价格普遍处于较低价位,一度比1996年同期下降约20%,全年国产和进口尿素综合零售价比上年下降15%。1997年,我国化肥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具备了市场化的条件。
在市场因素的呼唤下,一个促进全国农资市场改革的文件正式出台了,由此拉开了中国农资企业商业模式改革的大幕。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政策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农资产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农资企业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丰富。
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之前,中国的农资企业只有一种商业模式,那就是计划经济的指标运营模式。供销社系统的农资公司获得销售指标,按计划逐级调拨。生产企业则是获得生产指标,按指标完成生产任务。流通与生产企业互不相干,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指挥棒下各司其职。
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以后,中国农资市场放开,农资企业可以确定自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售什么、销售多少,如何生产、如何销售。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农资企业百舸竞帆,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纷至沓来:从产业链条的单一环节,向农资产业上下游渗透;从农资产业,向农副产业、房地产业、化工业等多个产业迈进,中国的农资企业走出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发展道路。
从专注核心环节到环顾产业链条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一部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企业兼并、重组的历史,是知名企业拓展产业链条的历史。纵观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的发展策略,采纳了延伸企业产业链条的商业模式。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农资生产企业只管按图索骥地生产,只要不缺斤少两就是一个完美的企业。流通企业只需保证运货时间,只要不误农时就是不错的流通。在1998年以后,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他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商业模式,通过自主地延伸产业链条,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以成为优秀的企业。于是,不少农资企业,都将眼光放到产业链条的整合与获取上,通过资本运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现在,农资企业已经从单枪匹马的战争,发展到产业链条整合后的战争;从一个公司的战争,发展为一个集团的战争。套用体育名人黄健翔的话说,“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这大概最能概括当前的农资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和整合。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国际大农资集团已经兵临城下,农资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囊括了从生产到流通到技术服务的价值链的竞争。这就更加要求国内农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资本运作,搭建一个共赢、互动的产业平台。
在这股资本运作浪潮中,通过兼并、重组,一些效率低下、管理落后的企业逐渐被兼并、改造,少数农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成为大而强的航母集团,对有限的资源实施了更合理的利用。
事件一:流通企业广布连锁网络
截至日前最新统计,辉隆农资公司已经建立配送中心(直销处)75个,发展加盟店2200多家。2003年刚刚组建时,建立配送中心(直销处)57个,加盟店372个。
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农资公司共开设农资加盟店2800余家,设立配送中心库41处。
湘农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内,建成一个网络龙头企业、十大农资物流中心、一百个县市级区域性分销中心、一千个标准店、一万个农家店。
……
网络,一直以来都是农资流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加强网络建设,农资流通企业才不会被上游生产企业抛弃,才能在农资产业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最近几年,与此前自建网络不同,各企业更多地采取了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
通过连锁加盟的形式,农资流通企业实现了对终端网络的快速占有,在短时间内用较低的费用达到了扩张网络的目的,实现了快速发展。农资市场多年的发展证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总公司直接遥控的方式,构建一个庞大的、延伸到县市级别的终端网络,管理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而通过连锁加盟的形式,连锁企业排除了高风险,同时又发挥了本地化优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6-13/209442.html